宝宝今天1岁7个月22天了。当前,不管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是在杭州等二三线城市,早教市场都异常火爆,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千亿元规模。
西方实验室数据成国内早教赚钱“法宝”
早教机构通常说,西方大学研究机构通过对0-6岁各年龄段孩子的实证案例研究,家庭早期教育投入越大,他们在20-60岁时的成就越大,家长的回报就越多。
同时,一些早教机构把国外大学生命信息学科研究的一些数据引进来,采集孩子的掌纹及指纹,分析各种先天遗传的差异和特质,并由此来反映被检测者大脑发育、皮层状态和灰质的分布情况,进而判断出婴幼儿的“最优发展方向”,开出诊断培养清单。
更有甚者,他们用“捕足婴幼儿敏感期”理念迎合年轻家长的心理——孩子发育成长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在其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期,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与刺激引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显而易见,民办机构一直牵着中国早教市场的鼻子走。西方实验室数据成为他们赚钱的“法宝”。据分析,伪早教理念的产生、催化与广为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教育机构在利益驱动下炮制的一些迎合民众心理的概念。它在加剧学生家长焦虑的同时,更变成了有关机构赚钱的华丽外衣。
家长盲目跟风,把开发孩子潜能的责任交给早教机构
积极报早教培训班的家长多是这两类:一类是生活压力大、育儿焦虑大的年轻家长,平时忙于奔波,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便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给早教机构。
另一类家长是独生子女家长,他们没有什么养育婴幼儿的经验,自己生活能力不强,对孩子要求还高,显得十分盲从与无措。他们往往相信早教机构牌子那么大,经验肯定丰富,以为花大钱就能免除自己的育儿焦虑。
花了大钱就能买到孩子的早期开发,就能缓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吗?
“每个婴幼儿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有其特定的规律与一些未被挖掘的潜能。年轻父母自己不关注孩子,倒把培养发掘孩子潜能的责任交给社会上的早教机构。”在多家早教机构担任过人力资源总监、运营总监的张慧子说,每家早教机构都有特定的盈利模式,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 “实际上,家长花了很多的钱不一定达到预期目标”。
以咨询公司名义搞早教没有教育资质却能圈大钱
早教的特点是,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无法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长期效果也缺乏有力数据证明。这让早教机构有了高收费、以好的教育之名忽悠家长掏钱包的“空间”。
目前早教市场的状况是,收费高昂,早教机构与父母的纠纷时有发生。
同时,早教机构未纳入教育部门的监管,工商、税务等部门只是监控其经营、纳税情况;收费标准不一,未经物价部门统一审核;早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无证上岗现象严重等。
据记者调查发现,国内早教机构的资质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幼教集团向前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有一定的幼师与教育专业基础;第二种是各种培训学校向早教领域延伸业务,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早教的,但在培训场地、师资与管理上具备一些教育的基本条件;第三种是以咨询公司名义从事早教业务的。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第一种、第二种资质类型的主体机构需要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第三种资质类型的早教机构只需要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即可。市场上大部分早教机构属第三种资质类型。它们在工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中以儿童心理、发展咨询为名,打擦边球进行登记、注册,实际上在从事早教业务。
再加上很多年轻家长送婴幼儿报名或进行亲子培训时,没有仔细查看早教机构的营业执照与合同,导致了不少纠纷。这都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和无所适从。
早教列入学前教育范畴就能缓解家长焦虑?
有关部门表示,要促进科学的家庭早教观念在更大范围内普及,建议年轻家长在选择早教机构时克服焦虑心态,一是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兴趣;三是擦亮眼睛,多到不同的早教机构进行试课、考察其办学特色与专业化服务水平,排除一些伪早教理念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