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让爸爸妈妈十分头疼,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会说生儿容易养儿难的原因。有些妈妈家的宝宝出现肌性斜颈,小儿肌性斜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歪脖,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虽然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不及时处理会影响小儿的面貌,会影响小儿日后正常的学习和工作。那么,新生儿斜颈按摩手法有哪些?
图片来源:Pixabay
1、病因病理
导致本病的因素可分为先天和后天,前者较后者多见。先天因素,其一,患儿在母体宫内头位不正,致使胎儿侧颈肌(特别是胸锁乳突肌)血循障碍,肌肉发育不良;其二,因胎位不正(如臀产、横产等)分娩时头部过度旋转,牵拉导致使胸锁乳突肌受损伤等,使肌肉充血形成血肿,因而发生病区肌肉纤维化。当婴儿出生数日或数周后既可发现患侧颈部肌肿物。
其肿物大小依据损伤程度,病程长短而各有差异,肿物形状有的成节节样,也有的则成条梭状阳性物。此外,还有第三种为骨发育异常所致,不属本文所述。
为什么孩子经常歪着头
孩子歪头,可称为“斜颈”。
斜颈字面的意思是“扭曲的颈部”;医学上形容的是由于颈部两侧肌肉强度不一致,造成的头歪斜或转向一侧的现象。
对于新生儿来说,斜颈是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因为胎儿蜷曲在子宫内,随着胎儿一天天长大,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胎儿的颈部就会逐渐扭曲起来,以协调身体,适应子宫内的空间。颈部扭曲的结果,就会造成颈部一侧肌肉——胸锁乳突肌逐渐被拉长,致使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的长度出现差异。婴儿出生后,头部就自然地偏向胸锁乳突肌较短的一侧。如果将孩子头部保持正中位或转向另一侧,较短的胸锁乳突肌就会被抻拉。
孩子出生一两周后,被牵拉的肌肉继续肿胀,就会形成一个大硬块。这时,孩子喜欢将头歪向受损的一侧,因为这种姿势能保持受损的肌肉处于最松弛的状态,不至于有被牵拉的感觉。随着肿胀逐渐消退,创伤的肌肉会完全恢复正常或形成纤维索带。由于纤维索带比较硬,而且不如没受过伤的肌肉那样富有弹性,所以孩子的颈部肌肉运动会因此而受限。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斜颈也可能是因为出生后的某些原因导致。比如当孩子的头部某一处比较平,他会就势歪斜,因为那样躺着比较舒服;或者父母总是让孩子以同一种体位躺着,时间长了也会造成孩子喜欢将头部保持同一种姿势,因为造成体位性斜颈。而体位性斜颈会造成颈部反复向一个方向扭曲,导致颈部一侧的肌肉逐渐变短。
斜颈有哪些纠正方法
医生通过简单的查体就能确定孩子是否有斜颈。如果孩子颈部较短的一侧没有摸到形似橄榄的小包块,只要经常纠正孩子的睡眠姿势,尽可能保持孩子头部处于中位就可以了。如果孩子颈部出现小包块,家长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家给孩子进行颈部按摩和伸张练习。
如果孩子出生2~3个月后,颈部肌肉张力和长度仍然不一致,医生就会请物理治疗师介入。物理治疗师会通过协调性的练习伸张较短一侧的颈部肌肉——胸锁乳突肌。一般经过2~3个月的治疗,斜颈就能得到纠正。
对于极少数经过物理治疗仍没有好转的孩子,外科医生会考虑通过外科手术来将颈部较短一侧的、紧绷的胸锁乳突肌适当切开,以达到肌肉伸张的目的。
斜颈为何缠上宝宝
怀孕时:有些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存在胎位不正,小脖子就是歪歪的,这就导致宝宝出生后就存在斜颈。
生产时:有些宝宝斜颈是出生时造成的。婴儿的颈部肌肉受到损伤,比如非正常分娩的,如臀位产、剖宫产和产钳牵拉等。颈部的肌肉受到牵拉损伤,出现血肿,最后血肿纤维化,使肌肉挛缩变短。这种损伤多是一侧,这样就使颈部两侧肌肉长度不等,力量不均,导致患儿的脖子偏向肌肉短缩一侧。
2个治疗关键期
颈部你能摸到的“硬骨头”,实际上是肌肉的纤维化,纤维组织通常是身体在修补受伤部位用的。纤维化的肌肉不能正常收缩放松,除了失去功能以外,还限制了颈部的运动,使两侧肌肉发育不对称。
别以为这是小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大的问题就来了!
6个月
因为一直睡同一侧,头、脸会被压成左右不对称。因婴幼儿的头骨仍在成长中,在6个月大之前的不对称仍有机会恢复,6个月以后相对定型,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
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各个器官都在不停地生长变化,这种偏斜的情况如果持续3~4周以上,就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平衡。具体可表现为偏斜侧的面部和颅骨均比对侧小,两侧的眼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即偏斜侧低,对侧高,鼻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偏斜。而且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这种面部不对称情况将日益严重,终致不可挽回。
2岁以内
年龄已超过1岁的宝宝则应进行手术治疗,切断纤维化的肌肉。
如果能在2岁以前纠正斜颈,还不至于发生明显的面部偏斜畸形,面部五官偏斜可随着发育逐步纠正。年龄较大的斜颈宝宝,即使做了手术,但面部偏斜畸形也难以矫正。
2、治疗方法
1治则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解痉消肿,加强血循。
2时间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5-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3用量根据患儿年龄而定,新生儿必须用最轻刺激,婴幼儿一般用轻中刺激量即可。
4部位 患侧颈、面、肩等。
5手法推拿、捻揉、理筋、顺拨、点按。
6处方 由于小儿皮肤较嫩,操作时可在患处涂抹少许滑石粉,凡士林等润滑剂。
7穴位风池、肩井、扶突、颊车、天鼎、曲池等。
8操作顺序
a.推摩患处活血法:患儿侧卧,尽量使颈部暴露,术者双拇指自上而下推摩患部3分钟。
b.捻揉颈肌化瘀法:患儿姿势同上,术者右手拇、食、中三指捻揉受累肌群5分钟。
c.牵拉上肢舒筋法:患儿仰卧,术者一手扶肩,另一手扶于患儿颞部,使其相对用力轻牵,抖颤3分钟。
d.点穴活络理筋法:患儿坐位,术者双拇指顺肌纤维施理筋法2分钟,配取风池、扶突、天鼎、颊车四穴。
e.消肿解痉顺拨法:患儿仍取坐位,术者单拇指自上而下顺拨患肌阳性物,配点曲池、鱼际两穴,时间5分钟。
f.推拿患肢疏散法:患儿姿势不变,术者施推拿肌及颈部,以促进血循,阳性物消散,时间2分钟。
注意事项
本病越早发现、年龄越小效果也就越好,但是手法力度穴位准确是取得良效的关键。此外。家长护理也非常重要,应根据幼儿喜欢亮光、玩具等特点,尽量使患儿头颈转向健侧,从而吸引患儿头颈经常向对侧转动,以助功能早日恢复。
所以,按摩医务工作者除采用手法治疗外,还应嘱咐家长认真护理,避免头部受凉,同时;在托抱婴儿喂奶肘尽量使头部斜向健侧,如症状较重者,睡眠最好用特制小枕或沙袋垫于患侧,必要时可在帽子上装订两个布袋,将袋子另一段挂于健侧耳上,或者绑于健侧腋下,这样,配合人为校正方法,可助疗效,使功能尽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