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兽药”风波明治牛奶在华之路又遇险

婴童网

日本百年乳企明治牛奶被检出兽药残留,该事件的影响仍在发酵。11 月 11 日,当国内沉浸在 " 双 11" 购物狂欢之时,彼岸的日本明治紧急召回 4.5 万瓶牛奶。此次召回中没有提及中国市场,只有明治(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发布的一则声明,大多国内民众对此并不买账。

陷“兽药”风波明治牛奶在华之路又遇险

近年来,明治不断加大对华投入,在国内多地建厂,收购上游奶源,以扩大冰淇淋、牛奶等产品的市场份额。信任危机叠加国内乳制品行业竞争加剧,明治牛奶为代表的日系乳企在华之路颇为曲折。

紧急召回 4.5 万瓶牛奶

" 还好从来不喜欢日系产品 "" 国内有很多好牛奶,为什么还选日本的 "...... 截至 11 月 12 日 19 时 30 分,经过一天的发酵后," 日本明治牛奶检出兽药残留 " 的话题仍挂在微博热搜,当天阅读量超过 1700 万。

据央视财经援引日本共同社 11 月 11 日消息,日本明治公司当天表示,由于在配送专用牛奶中检测出用于预防奶牛传染病等使用的动物医药成分,公司决定对约 4.5 万瓶牛奶进行回收并退款,并辩解 " 目前暂未有证据证明残留的磺胺甲恶唑对人体存在明显危害 "。检出残留的牛奶由明治乳业位于大阪府贝塚市的关西工厂生产,主要为送货上门的 180 毫升瓶装款。不过,由于这批问题产品的保质期截至 11 月 13 日,目前产品已销遍日本西部和中部等多个地区。

此次迫使明治召回牛奶的罪魁祸首是 " 兽药 "。据日本广播协会 11 月 11 日报道,这一兽药残留名为磺胺甲恶唑,常用于牛或猪等的感染症预防或治疗。据了解,磺胺甲恶唑常用于牛或猪等感染症的预防或治疗。由于这种物质会残留在乳液中并对人体有不利影响,按照安全生产规定,这一药物在挤奶前 72 小时内不得用于动物身上。

相对于明治在日本采取紧急召回的举措,明治国内的子公司发了一则声明以作澄清。11 月 11 日,明治(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官网发布声明称," 经过核查,明治中国确认,涉事产品只供应给日本市场,并不涉及中国市场。目前,明治中国在中国销售的以生牛乳作为原料的产品,均使用产地在中国的生牛乳,从采购到处理、包装、配送全过程严格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皆贯彻严格的品质管理 "。

11 月 12 日,对于中国市场是否会受影响,以及国内奶源的具体信息时,对方表示暂时没有办法对外公开,只是一再强调 " 明治在中国销售的牛奶及其他产品都是国内工厂生产,使用的奶源也都是国内牧场奶源生产 "。

北京商报记者看到,明治天猫旗舰店醒目位置写着 " 国内奶源,放心品尝 "。有网友反应比较大,对明治的回应 " 不放心 " 表示," 再也不买明治了 "" 还以为日本只有核污染,原来还有兽药 "。

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 有‘兽药’残留的情况是,在养殖环节由于奶牛得病,使用了抗生素,在奶产品中没有去处理,而是作为产品原料进行使用 "。

这不是明治第一次召回产品。2011 年 12 月,日本明治奶粉宣布生产销售的奶粉中检出放射性铯,会在日本召回 40 万罐并进行无偿更换。但免费更换计划中不包含中国市场,理由是国内销售的明治奶粉进货渠道全部由澳大利亚生产,和日本奶源没有任何关系。

加大在华投入

作为日本百年乳企,明治进入国内市场超过 26 年,其奶粉于 2013 年退出中国,其他产品仍属于小众品牌。

从 2019 年开始,明治乳业加大在华投入,包括投资 1.45 亿元对苏州工厂进行扩产改造,并在 2019 年 9 月在天津建立了北方地区的首家工厂;2020 年 7 月,明治在华南兴建新工厂,并收购澳亚牧场 25% 的股权以补充奶源;2020 年 11 月,明治宣布要向明治制果食品工业(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明治制果上海 ")增资 6.5 亿元,用以设立雪糕 · 冰淇淋的新生产基地,扩大这一业务在华的市场份额。

如此大力投资,明治对中国市场可谓信心十足。2023 年 5 月,明治控股公布了截至 2023 年 3 月的财年业绩,中国业务收入 214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1 亿元),以人民币计算同比微增 2%,预计新财年在华销售收入将增长 36% 至 298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5.38 亿元)。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从信用中国获悉,明治制果上海在 2018-2021 年有过 3 次行政处罚记录,其中 2021 年 5 月 19 日,因 " 于 2021 年 3 月 22 日在上海市松江区新飞路 1111 号实施了违法排放污水的行为:氨氮值为 50mg/L,超过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31/199-2018)规定:氨氮值应 ≤45mg/L" 被松江区水务局罚款人民币 2 万元;2021 年 8 月 26 日,因 " 违反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 被松江区生态环境局责令改正。

经历 " 核泄漏 "" 核污染水 " 事件后,国内消费者对日本企业信心始终不足。早在几个月前,日本启动第一轮核污染水排海时,就有不少网友质疑 " 明治还能喝吗 "。在此之前,2000 年 " 雪印 " 曾曝出过食品安全丑闻,工厂把过期牛奶加入原料重新生产导致大批奶制品被细菌污染,酿成日本大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集体中毒事件。之后我国一度禁止进口日本雪印乳制品。

日本乳企为何频频败退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进博会上,蒙牛、伊利、澳优纷纷展示出海成果。以澳优为例,旗下佳贝艾特在全球范围内持续领跑羊奶粉行业,2022 年实现营收 35.91 亿元,在欧洲、美国、中东及墨西哥等海外市场的营收增幅高达 21.8%。

一面是国内乳企在海外话语权不断提升,一面是日本进口奶粉屡受挫折。2010 年以来,日本接连遭遇口蹄疫风波和核泄漏事件,致使中国一度停止进口日本奶粉。国民对日本食品信心大减,明治、和光堂、森永陆续退出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

同时,国家标准越来越严格,致使海外工厂入华的门槛不断提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并发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已于今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目前依然有不少海外工厂尚未拿到二次配方注册资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3 年 6 月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批准 107 家工厂的 749 个配方产品通过注册,其中海外工厂 19 家,涉及的 107 个配方占配方总数的比重不足 15%。

在低温奶市场,日本乳企也频频败退。2006 年 5 月,朝日集团旗下朝日啤酒与日本住友化学、伊藤忠商事投资 15 亿元成立山东朝日绿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朝日绿源 ")。在日本循环农业模式运作下,其牛奶价格是国产高端产品的 2 倍以上。朝日绿源曾预期在 2011 年左右扭亏,但直到 2015 年底仍深陷巨亏。2016 年 12 月,朝日集团以 8257.56 万元的价格,将朝日绿源农业和朝日绿源乳业 100% 股权转让给新希望乳业," 唯品 " 牛奶从此变为中资品牌。

宋亮表示," 日本乳企在中国市场频频受阻,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国内竞争环境当时还是以常温为主,低温市场整体容量不大;二是日本企业来到中国,确实存在着一些质疑,毕竟是日本的牌子;三是日本企业到中国来,整个营商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压力 "。

宋亮进一步表示," 虽然‘兽药’事件会对明治品牌口碑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影响买明治品牌的消费者。在华东,尤其是上海地区,很多人就认明治,它在中国还是有一些忠实的粉丝,品牌忠诚度也很高 "。

对于国内奶源的具体信息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通过邮件向明治(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发出采访函,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复。

北京商报记者 孔文燮

查看原文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