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今天9个月零3天了。如果你发现你的宝宝有一些“恋物”了,也不要惊慌,可以试一试下面的方法,纠正宝宝的“恋物”。首先,妈妈要尽量多找些机会陪陪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妈妈的爱。一定不要吝啬你的拥抱,多抚摸孩子的背部和头顶,以解其“皮肤饥饿”。经常和父母有肌肤接触的婴儿,很少会有恋物癖的。其次,在给孩子准备玩具和生活用品的时候,可以多准备几件,或者不同颜色的交替使用,这样,孩子就不会轻易对这些经常被替换的物品产生无法割舍的感情。那么在儿童的世界里,为什么会有恋物行为呢?
一般是因为儿童的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
对依恋的需要。我们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恋,孩子会依恋一直照顾她的人,通常这个依恋对象是妈妈。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能保护他们不受外界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使她不会因独自一人而磕破弄破;也能在害怕时,从妈妈那儿找到安全。但是,由于父母平时工作繁忙,孩子无法从他们那里找到安全,得到依恋。于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会转移注意力:既然不能时时刻刻恋“人”,那只能转而求其次,即“恋物”。因此,有专家认为:当孩子在需要妈妈而得不到满足时,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
对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这是我们经常听说的:“皮肤饥渴”。心理学家曾用猴子做过试验。用两个假的母猴作代替母猴。一个是由金属丝构成的“金属母猴”,另一个是圆筒及其外面一层柔软的毛巾组成的“布母猴”。结果发现小猴子与布母猴产生了依恋的关系,而金属母猴却没有得到小猴子们的依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身体接触是否舒适决定着孩子是否产生依恋。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也能看到:动物也需要舒适的身体接触,动物也有“皮肤饥渴”。而人呢,更是存在着这种身体接触的需要,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感知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所以,孩子们的所“恋”之物都是那些比较柔软的东西,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