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今天3岁4个月18天了,我一直坚定地支持这样一个观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需要提高女童的素质,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多数女童将来都是要妈妈的。
“发现母亲”是一本书的名字,最初由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看完之后,多少有点失望,虽然这本书受到妇联力推,也曾经红火过一阵,但除了“发现母亲”这个观点外,作者选取的论据和论证的方法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演讲的水准——用大量并列的例子,试图依靠充沛的情感来打动受众,这对已经有机会接触到国外一些育儿书籍的人来说,确实没有太大吸引力。
发现母亲固然重要,但培养女童似乎更加未雨绸缪,否则一旦错过这个机会,等到女童稀里糊涂地成长为母亲,再发现她们也没什么用了。
父亲是榜样,母亲是朋友
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说,父亲和母亲有分工和合作,古人所谓的“严父慈母”是有道理的,一来这是由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差异,二来是由于社会已有的刻板印象。相对而言,母亲比父亲有更大的耐心,与孩子有更多的相处时间,从社会预期上来说,对父亲有很多量化的标准,而对母亲则略微好一些,所以在对家庭和孩子的情感投入上,母亲天然地要多于父亲。
自有“女性主义”思潮以来,若干女性开始争取“发现自我”:获得对自己身体的主宰权、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实现自我价值等等,这都没错,至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被当作“物”到被当作“人”,肯定是一种进步。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女性在已有的男性话语空间中挣扎几百年,最后的结果是,得到了双重任务:所谓的同工同酬机会,还有永远无法摆脱的生儿育女的职责。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了一些极端的例子,那就是女性的“雄化”现象,在上个世纪的中国,曾经有一个特殊的名词:“铁姑娘”,这最初是源于某几个姑娘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勇敢地与男性一块参加劳动,在那个盲目认为精神能创造物质的年代,“铁姑娘”无非是人定胜天理论的具体化.
一旦生育和养育割裂,直接受到影响的是孩子,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观察世界,尤其是理解人际关系的最初途径是通过父母的相处模式,因此,试想一个家庭中出现一位父亲,再出现一位“翻版父亲”,那将来孩子如何去认识两性世界?
受西蒙.波伏娃之观点:“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造成的”的影响,一些女性主义者便有意识地让小女孩从小跟男孩子玩一样的玩具、穿一样的衣服,试图达到重新塑造她们的目的,没有调查数据说这样做的具体危害有多大,但我想,至少从理论上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孩可能陷入某种精神危机:身体上的女性化和心理上的男性化,即使不能据此推导出她们有可能成为同性恋的结论,也至少可以猜想这样的女童有拒绝成为母亲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