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孩子间的另一种沟通方式

婴童网

宝宝今天3岁7个月21天了。许多父母对于孩子与人争吵;甚至打架的问题总是忧心忡忡,唯恐孩子变成粗暴的野孩子,或因为孩子有了暴力倾向而感到惶恐。其实,打架是孩子间的另一种沟通方式,因此父母不必过于担心,或出面干预;但应该特别留意是否有危险动作出现,以及了解孩子打架的动机,而在事后给予适当的疏导。

1、打架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开始有个人主张,有个人主张的个体碰在一起,难免就会发生冲突或吵架,这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通常这个年龄的孩子打架或吵架,都是为了争夺某样东西而引起的。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语言来作沟通,也还不到明理的年龄,对于事物只会以自我为中心,以“喜不喜欢”来做判断,并借由肢体动作来表现出对自己的需求有强烈的占有欲,根本就不懂得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因此,兄弟姊妹间发生争吵,甚至认识或不认识的孩子间彼此争吵、打架,也是常有的现象。

2、孩子从打架冲突中学习,一般来说孩子打完架后,过不了多久就都会把刚才发生的事完全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因为他们借由打架,彼此都很坦然的表达了个人主张,并会对于这样充分的“沟通”而感到相当的满足。父母在面对孩子吵架或打架的问题时,如果没有特别危险的事情发生,应该尽量不要插手去管,而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因为,孩子经由打架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例如:在经过冲突之后,孩子才能慢慢了解对方的心意,了解对方也和自己有相同的需求;同时在打架冲突的过程中,孩子也才会慢慢了解,并非任何事情都能随心所欲,有时需要等待,有时需要忍耐,这比起任何的语言教育都来得有效多了。

3、认清孩子打架的动机对于孩子打架的问题,父母虽然不必过于干预,但唯一要认清的是,孩子是纯粹的“打架”还是为了“使坏心眼”。“打架”应该是在双方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行为;而“使坏心眼”则是对弱者一种欺负的行为。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的打架并不是为了沟通或表达意见,而是有“使坏心眼”、或“欺负人”的倾向时,就应该要马上阻止,并了解原因,也许孩子可能是因为有甚么需求不能满足,或是心理郁闷,所以把气出在较弱的孩子身上,如果是这样的话,父母更应该深入去了解造成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疏导,才不会让这样的行为继续偏差下去。

4、以公平的态度解决孩子的纠纷,父母在事后排解孩子之间的纠纷时,应该以公平的态度来面对,而不是以“大让小”的原则来解决纠纷,以免造成孩子的委屈感,也影响了孩子的自我评价。尤其应该对于孩子的“物权”给予相当的尊重,尽可能让孩子们各自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玩具或设备,并鼓励及培养孩子间轮流共享的习惯。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