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爸陪你玩故事书》送孩子一份“好东西”

婴童网

每天回家,一进家门,丁丁就会问我:“爸爸,你给我带什么好东西了?”我当然不会总是带“好东西”,也不会对没有带回来所谓“好东西”表示歉意,因为要让他知道,不是每天都会有“好东西”带回来。不过,我会经常带书回来。这个时候,当丁丁再问我“带什么好东西”的时候,我会高兴地告诉他:“有啊。”当丁丁很兴奋地表示:“是什么呀?”我便会把带回的书送给他。



对任何人来说,能够得到礼物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不用说对孩子来说了。当然,如果得到礼物太过轻易,太过奢华,对孩子绝对不是好事情。《哈利波特》中有一个情节印象挺深的,说的是哈利的表哥达利在 10 岁生日的时候数自己得到的礼物,数完后大发雷霆,因为是 35 件,比去年少了一件。类似的事情在现实中也是挺常见的。一些家长把礼物的价值等同价钱,其实无法给予孩子真正的惊喜,换来的反倒是孩子越来越不知足的胃口。那些物质的东西,包括玩具,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知足,感受不到快乐,因为这些东西无法让一个人的心灵真正充盈起来。


我喜欢把书作为礼物送给丁丁。我觉得,书是为数不多的越多越好的礼物。多读一本书,会多一份精神上的收获,但不会多一点对物质生活的欲望。


当然,也没有必要经常抱着一大堆书一次送给孩子,那样也会让孩子对书失去新鲜感。我说可以多送给孩子书作为礼物,但既然是礼物,就不能一次给得太多。送给孩子书,不妨细水长流嘛。我有时候会一次邮购几本童书,然后有计划地一本一本拿回去。怎么叫有计划呢?就是要和孩子的兴趣结合起来,在孩子真的想看到某一本书的时候让他得到,让孩子真的对送给他的书感兴趣。比如有一回我给丁丁听了些蒙古歌曲和乐曲,特别是给他听了几首马头琴曲,丁丁对这种乐器的声音挺喜欢的。于是,我就从网上找到来自内蒙古的童话作家段立欣改写的图文童书《马头琴》,把这个关于马头琴由来的伤感而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给丁丁听。连图带文 40 页的容量,我给丁丁读完之后,转天丁丁又让丁爷再次讲了一遍。连续讲两次,这说明丁丁是喜欢这本书的。而之所以能够引起他的兴趣,还是抓住了适合的时机。


过节的时候,更是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的良好时机,特别是如果能找到与这些节日相关的书籍就更对茬儿了。比如在腊八的时候,我给丁丁找来关于腊八节和腊八粥传说的绘本,看着有趣的故事喝着香甜的腊八粥,既获得了节日的幸福,又积累了传统文化的知识,多好啊!如今这种针对节日的童书很多,我们只要认真找找,不难得到。在孩子成长中的一些特殊的时刻,礼物是必需的,比如过生日啦,考试啦,升学啦等等。我不反对承诺给孩子更多的东西,比如升学了,带着孩子去旅行,或是上大学了,送给孩子一部好一点的手机。只要在合理的负担之内,都未尝不可。但有两点我觉得是应该记住的:


第一,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必要在物质化的礼物上过多关注,买一点孩子确实喜欢、受益的玩具,一些孩子喜欢的美食就好了。在物质享受上,千万不可让孩子有一种“赢在起跑线上”的意识。


第二,随着孩子的成长,送给孩子的礼物当然会有变化,也可能会越来越贵重。但是,无论送给孩子什么,都不要忘了送给孩子书。让孩子从小树立一种理念:书是最好礼物。

搭建读书的“小房间”


记得在我小时候曾因为有一个小书柜而倍感幸福。我当然也想让丁丁拥有这样的幸福。因此在他一岁多,各种图画书的数量已经积累不少的时候,我们给他买了第一个小书柜。后来丁爷丁奶又给他买了相同的一个。


丁丁有一个自己的“小房间”。这个“小房间”不是真的房间,而是客厅中他用地垫占据的一片区域,他还用积木盒子、玩具箱子之类的东西把这片区域圈起来,更加明确“小房间”的界限。平时他玩儿的时候,就是在自己的这个“小房间”中。


他的两个书柜就摆放在他的“小房间”旁边,取阅方便。平时,只要丁丁待在屋子里,他活动的范围基本上以他的小房间为主。因此,即便他没有去看书,那些书也总是陪伴着他的。当他想看书的时候,自然就可以随便抽出一本。在孩子生活的范围内,能够始终看到书,很方便地拿到书,久而久之,他就会感觉书像空气一样了。


不过,如果只是把书一本本插在架子上,孩子一般是不会主动去找来看的。还要把书的封面呈现出来,让孩子看到,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刺激,才会使孩子不由自主地去关注那些书,去翻看那些书。提醒我这一点的,是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一些国外中小学教室的图片,四周的墙上一排排的书架,书在上边,都是平平展展、大大方方把封面袒露在外边的,就像是图书馆中刊物区那样的布局。当孩子的视线无意中和那些书籍相遇的时候,即使没有取阅,那本书也会在孩子心中加深一丝印象。


因此,我用一个牛奶箱做了一个小书架。书架做好之后,我把丁丁的一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过的书放在上边,相互错落开,以便丁丁能够看到这些书的封面的某些部分。做完后,我猜测着丁丁回到家,注意到这个小小的变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第二天回家的路上和丁妈通电话,我问丁妈:“丁丁看到我给他做的书架了没有?”丁妈说看到了,而且还很兴奋地告诉我说:“丁丁把你给他放在书架上的书换掉了。你猜他会换上什么?”我说:“《视觉大发现》?”丁妈说:“对!”当时我就觉得,哈,这个小小的影像男,对“视觉大发现”系列可是真感兴趣呢。我回到家一看,最后一层汉斯比尔的一本大开本的绘本被拿了下来,换上的正是《视觉大发现》。


当丁妈告诉我丁丁换掉了我放置的书,是带着那种“嘲笑”的语气,意思是说:人家不买你的账啊。我倒是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丁丁至少是比较重视这个小书架的,才会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书放在这个位置。这个小小的行为,要我看正是体现了丁丁对书籍自主的选择和态度。这比无条件接受我给他的读书安排更有价值,说明丁丁确实把读书作为了一种习惯,一种内在的需要。


总之,在孩子生活的范围内,要让他经常能够看到书,方便拿到书。要知道,和玩具比较起来,孩子一般不会主动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把书籍介绍给孩子,创造条件让书籍走进孩子的生活,这对保持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带着宝贝一起“造书”

作为家长,我不仅尽量和孩子玩在一起,还想办法帮助孩子将玩的内容和读书挂上钩,这样,既可以让孩子玩得更丰富、更有价值,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提高对书的兴趣。前边我提到过,丁丁 5 岁的秋天,我给他带回过一本《树真好》,有了对树的美好认识,然后带着他去森林公园秋游。这就不仅仅是玩耍了,而是带着书中对树的赞美去感受。


当然,很多时候,孩子喜欢玩的内容不是那么容易找到对应的书。这样的时候,我会为丁丁编故事,打印出来,做成一本书的模样。


比如我前边说过丁丁喜欢建筑纸模型。那些模型有的是我买给他的,有些则是他自己通过包装盒上的其他模型商品图标进行挑选的。有一次,丁丁点名要帕特农神庙的模型。当时我对丁丁的选择有些诧异--他喜欢造型奇特、充满童话意味的瓦西里教堂我很理解,但是帕特农神庙的造型古典庄重,他竟然也会喜欢。看来孩子的口味真是很有意思。于是,我想抓住这个机会,让丁丁更多地了解和感受这个古典的伟大建筑。但是,仅仅找一点资料我觉得达不到目的。想来想去,我就想到:为丁丁写一个关于帕特农神庙的童话故事吧!我相信,建筑的魅力,最终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而精神,是可以用故事来诠释的,特别对一个 5 岁的小孩子来说,能够玩建筑,能够听与建筑有关的故事,应该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吧。


写完故事的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就开始向丁丁传达晚上讲故事的时间要读这个故事的讯息,并说可以一边看着帕特农神庙的纸模型,一边听故事。丁丁对这样的提议感觉挺新鲜,也很有兴趣。晚上上床后,丁丁想要看那段时间特别喜欢的《猫和老鼠之狮子莱奥》。我说:“你这孩子怎么老换啊,我白给你准备故事了。”丁丁忙不迭地说:“哦,对了,忘了忘了。”

于是,开始正式读我给丁丁写的关于帕特农神殿的故事,叫作《帕特农的猫头鹰》。全文 5500 多字。丁丁听得挺认真的,就是不时的想要去看帕特农神殿的纸模型,但是可能怕我说他不认真听故事,就只是用眼睛瞥一瞥。不过我没有表示什么,因为让故事和建筑结合起来,本来就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嘛。


讲到最后,雅典人为死去的主人公菲迪皮茨也树立了雕像的情节时,丁丁凑到纸模型近前,在帕特农神殿屋檐下的雕像当中寻找着,皱着眉头,样子非常可爱,一边找一边还念叨:“在哪儿呢?”这个举动我倒是没有想到。我说:“应该不在神殿上吧,可能在神殿的外边雕的像……”话还没有说完,丁丁就高兴地说:“找到了!”于是,我也就一同为找到了故事中的主人公的雕像表示高兴。再讲到雕像中表现雅典娜诞生的故事的时候,丁丁又凑到神殿的雕像中去寻找,不一会儿,又兴奋地说:“找到了!”


我的故事的主人公当然不可能出现在雕像中,虽然这个主人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情节都是我编的,怎么会出现在帕特农神庙的雕像中呢?但是,丁丁希望能在帕特农神庙上看到他从故事中听来的人,他被故事感染了,并将这种感情迁移到了建筑物本身。这不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吗?因此,我乐于保护丁丁沉浸在故事当中的这份想象和体验,乐于和他一起为在帕特农神庙的建筑上找到了故事中的人物而高兴。我相信,我试图在故事中传达的想法,会在这个纸模型中得到体现,会或多或少留存在丁丁的心中。


转天晚上问丁丁:“睡前听什么故事?”丁丁想了一下说:“看着帕特农神庙(纸模型),听猫头鹰的故事。”我很欣慰,这说明丁丁还是挺喜欢我给他写的这个故事呢。这次再听这个故事,丁丁非常兴奋,把这个故事当作了他在床上即兴表演的背景和画外音。我讲到猫头鹰如何飞,变成人之后的菲迪皮茨如何跑的时候,丁丁就兴高采烈地在床上做出相应的动作。


小孩子喜欢听故事,于是大人就给孩子讲故事,通过故事来向孩子传递想让孩子感受到的想法。那么,作为父母,我们不妨也为孩子写故事,把自己想让孩子明白的想法通过故事的形式渗透出来,这样肯定会比直接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要生动。我们当然不如专门的儿童作家写得好,但是,当我们把故事读给孩子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这是爸爸妈妈写的,哇,好厉害。


有一回,我给丁丁带回一本孙幼军的童话集《怪老头讲故事》,丁丁挺喜欢的。开篇作为代序言的《讲故事的故事》,也是一篇童话,用童话的形式把作者的创作生活体现出来,挺有意思的。对这篇童话,丁丁更感兴趣的是其中大人们对“怪老头”的议论。当故事讲完,已经关灯准备睡觉的时候,丁丁还饶有兴致地回忆大人们是怎样议论“怪老头”的,想不起来了,还让我特意开灯再看看。最让丁丁兴奋而不解的是,大人们的议论当中提到了“怪老头”尿裤子的事情。我读的时候,确实也觉得这是个事儿--怎么和一个孩子说一个看来正常的老头却还尿裤子呢?我一时不清楚孙幼军先生这样写的用意,仅仅为了好玩?我觉得确实是应该有个解释的。于是,我就即兴编了一个类似故事的东西,不妨就叫作《尿裤子的怪老头》吧,是说怪老头其实不是真的尿裤子,而是为了安慰一个尿裤子的孩子,说自己一把年纪了也会尿裤子。这话传到了大人们的耳朵里,就成了怪老头尿裤子了。第二天,我又经过一番构思,终于写出来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仅解释了怪老头怎么会尿裤子的事情,还一并解释了怪老头的一些其他“雷”事。


写这个故事,我是想对丁丁说:怪老头其实并不怪,而是一个有着难得童真的大人。只是周围的大人大多数都失去了这份童真,所以会觉得这个老头挺怪的。虽然只是一个写给孩子听的故事,但是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其实也是我自己加深对这位作家及其作品理解的过程。


说到给孩子写故事,我不是很赞成抱着某种目的去写,要解决孩子的某个方面问题的方式。比如现在有不少“儿童情绪管理”类的童书,有的编的还不错,有的纯粹就是把说教的内容进行了图解。我没有广泛调查过孩子们对这样的童书是怎样的反应,真的会看了这样的童书就不发火了?就能改掉某些小毛病了?我看未必。反正丁丁对那种缺乏有想象力的情节,只是对说教进行图解的书是不感兴趣的。我也不要求他对这类书产生多大的兴趣。


同样,如果我们给孩子写故事,是为了要解决孩子心理或行为上的什么问题,和直接说教其实区别不太大。我在刊物上看到过一个年轻的妈妈的例子,她的特点是当孩子成长中遇到某种的问题的时候,就会给孩子写一个小故事,试图进行心理干预。我觉得这种做法未必有效,甚至会有负面的效果。试想,我们大人如果真的遇到什么困难没有解决的时候,大概不会去没心没肺地看一部励志电影,然后对自己说:“哦,我的问题解决了。”对孩子也是一样。读书也好,听故事也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么简单的事情。孩子真的遇到心理上的困惑或是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讲故事其实无异于绕弯子,这个时候最好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切实解决面临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也不要用故事骗孩子说“一切会好的”。


本文摘录于《孩子,老爸陪你玩故事书》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社授权三优亲子网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一旦转载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下一篇:我为丁丁创作的故事--《尿裤子的怪老头》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