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么给孩子报早教班

婴童网

米兜妈是个急脾气,工作起来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唯恐落于人后,育儿上面自然也抓得很紧。自米兜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开始给他听莫扎特,以期能提高他将来的数学成绩;满月之后开始唱各种英语歌给他听,半岁开始坚持每天讲半个小时的睡前故事…但在这个信息爆炸、天才辈出的年代,育儿的节奏真是没有最快,只有更快。自打小米兜过了两岁,米兜妈就开始注意到,邻居家的君君还没学会说话就会唱京戏了,大段的戏文都背得下来;小区里的涵涵开始学钢琴了,找的是音乐学院的教授当老师;还有朋友家的牛牛,正在跟爷爷学下围棋…米兜妈顿时焦虑了起来。天哪,我们是不是已经落后了?那些培训班不是都说了吗,三岁左右是对语言的敏感期,对颜色的敏感期,对音律的敏感期,错过了再想追,那就得花大力气了…您不想让您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吧?



当然不想啊!培养优秀的孩子,必须借助专业的培训力量,必须先人一步!于是米兜妈毫不犹豫地踏上了漫漫的“报班”之路。

然而天未必随人愿。父母的期望是一回事,孩子的成长又是另外一回事。天聋地哑的林之孝家养得出小红那样伶俐精明的姑娘,狼爸虎妈的孩子有时反倒像只小绵羊。自米兜两岁到六岁的四年间,各种“报班”的过程,切切实实地让米兜妈认识到了这一点。

1、亲子班

米兜妈报的第一个班是“某宝贝”的亲子班,洋味十足,收费不菲。试课的时候米兜就叽叽歪歪不大愿意,米兜妈迟疑道:“要是孩子到时候不适应怎么办?”销售笑说:“都会适应的。再说,越是这样,越得让他接触这种环境,锻炼锻炼啊!”一句话戳到了米兜妈的痛点,米兜妈痛快的刷了卡。

然而,直到最后,小米兜也没有适应。

上育乐课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跟在老师后面嬉闹,他却哭哭啼啼地扯着米兜妈衣襟闹着出去;美术课上,老师声情并茂地表演小兔子迷路,伤心的“哭了”,结果米兜直接捂起耳朵,哭得比小兔子还惨;音乐课上,米兜妈为了给孩子做榜样,又唱又跳满头大汗,老师都夸奖说:“这个妈妈真high”,但看看孩子——一脸的懵懂无知、与我无关。

不止一次地,米兜妈忍不住把他夹在胳膊底下带出教室,扔在椅子上厉声说:“别人都那么高兴,怎么就你不行?”结果孩子哭得更厉害。

到最后,买了两万多的课程,连一半都没有上完。

2、国画班

米兜快四岁了。一个冬日的清晨,米兜妈5点半就去现场排队,排了两个多钟头,终于报上了中国儿童中心的国画亲子课。恰赶上这时米兜开始淘气,老师讲的什么皴笔、水包墨、墨包水,他都不怎么理解,都得妈妈听了以后,再耐心地讲给走神的米兜听,还要耐心地一遍遍地告诉他,不能把墨倒太多,不可以往身上脸上抹,不可以蘸了墨之后滴滴答答地直接落笔…看着别的小朋友画的有模有样,他一幅顽劣疲沓,心里的火蹭蹭地往上冒。

终于有一天,米兜妈的耐心用完了,在一次他不听劝阻把笔往天上抛的时候,米兜妈气急败坏地把他拖了出去。再以后,就没有以后了。

3、英语课

别的课都算是兴趣,英语课怎么可以不上呢?在咨询了幼儿园班里其他几个妈妈之后,米兜妈也选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报了一年的课。还好,这个课不需要妈妈在场,老师也是报喜不报忧,因此一段时间之内,米兜妈感觉风平浪静。但是,公开课的时候,差距就显出来了。米兜是比较晚熟的那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虽然说话不晚,但长大之后语言能力却并不强。班里其他的孩子,尤其是小姑娘,都能大段大段的说英文了,米兜还是磕磕巴巴的。再观察发现,老师讲课的时候,别人都在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就只有他,时不时地一副神游天外的样子,真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一样交那么多钱,一样接你送你,一样的老师,一样的课堂,怎么效果就差这么多呢?

米兜妈心里当然不平衡。一边反复叮嘱孩子要认真听讲,一边追着老师请求他多关注孩子、多提问问题,上一天班快累死了,回家还带着孩子读英语故事……但这一切都收效甚微。于是一年以后,这个英语班他们也quit了。

4、击剑班

米兜快五岁了。米兜爸说,男孩子应该多运动,兴许反倒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正好手上有节击剑的试听课,米兜妈就带着米兜去了。

剑裤、马甲、护面这么一装扮起来,本来颜值就高的米兜,瞬间变成了玉树临风的贵族少年,米兜妈当时就被帅了一脸血。再加上旁边教练一直在说,这个运动如何能够提高控制能力,如何锻炼注意力等等,米兜妈就动心了。然而,偶像派未必有实力啊,于是,每周固定的抓狂时间又开始了。

米兜本来就爱走神,身体比较瘦弱,手腕又不够有力,所以实战课上,无论对手是哥哥姐姐还是比他矮的弟弟妹妹,他总是胜少败多。他的小马甲被击中后,提示器发出“嘟嘟”的蜂鸣,声声都砸在看台上的米兜妈心上,米兜妈强自按捺着才能忍住不冲他喊,不冲到场地里去。可是每次下课以后,总免不了要埋怨:“你那手腕子要抬起来啊,注意力怎么不放剑尖上去?教练都是怎么跟你说的?你怎么就记不住!”这个时候,孩子总是讪讪地低下头去。

看不到什么明显的进步,反而总受打击,慢慢的,这个课,米兜妈和米兜都没有了丝毫的期待和兴趣。

5、足球班

击剑不成就踢足球吧,这可是习大大大力提倡的运动,强调直接的身体对抗、需要团队协作,应该很适合男孩。

可是,踢了几个月还是进步不大。一场下来,米兜往往压根就挨不到球的边,就知道跟着人群跑。踢比赛时,完全没有配合意识,对方拿球的时候,不晓得怎么防守,自己队友控球的时候,又傻乎乎地挡在头里。

有一回,他捡了个空当竟然拿到了球,于是马上无比激动地带球狂奔。一路上教练、队友和家长都在疯狂地喊:“错了!错了!那边!那边!”他都恍然未觉,一脚将球踢进了自己的球门,替对方贡献了一分。对方兴高采烈地喊:“乌龙球!乌龙球!”队友少不了埋怨:“都怪你!”
虽然只是孩子们在玩,但场外的米兜妈在那一瞬间,也是黑云罩顶,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不用说,散场之后,留给米兜的,也没有什么好脸色。

其实在这期间,要强的米兜妈还在幼儿园陆续给他报了数学思维班、轮滑班、围棋班、跆拳道班等等。那段时间,从周一到周日,米兜几乎天天都有“班”要上。米兜妈每每跟人吐槽:“现在培养个孩子真不容易!”但这种吐槽中,还有那么一丝沾沾自喜,好像就得这样把钱花出去,把自己和孩子折腾够了,才算尽到了做家长的责任,才能够心安理得。

但问题在于,几年下来,“班”是上了不少,钱也花了,折腾也折腾够了,却没见孩子有什么过人之处,也没见被培养出什么真正的兴趣。

米兜妈觉得很累。这种累,其实并不来源于接接送送、花销开支,也不源于陪伴功课和付出精力,而是来源于各种比较,各种失落,来源于对孩子的逼迫和说服,来源于痛苦而纠结的坚持,来源于这种极低“性价比”所带来的迷茫和焦虑。

这种报班,简直就是在受难。是米兜的灾难,是米兜妈的灾难,也是亲子关系的灾难。

但是,等等,故事还没有完。

6、钢琴班

在米兜幼儿园快要毕业的那个学期,米兜妈给他报了个一对一的钢琴班。因为米兜妈自己不会钢琴,所以也没对这个班报什么期望,觉得他学会学不会都无所谓,就只接触一下而已。

但这时候,米兜给了米兜妈一点惊喜。当时家里没有钢琴,只有一个15键的钢琴玩具,米兜就用那个玩具弹简单的曲子。一个周末的早上,米兜在弹的时候,米兜妈告诉他要小点声,别把妹妹吵醒。结果过了一会儿再推开他的门时,他正趴在地上,一边看着琴谱,一边用手指在地上敲击呢。

后来有了钢琴,米兜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弹琴。他喜欢的曲子,可以弹一遍又一遍,直弹得全家人都会哼那个旋律了。在他晚上有其他课、时间很紧的时候,他也要用刷牙之后、洗脸之前的那几分钟,见缝插针地弹几曲。再后来,他就可以照着琴谱弹没有学过的新曲子,甚至可以摸索着弹奏没有曲谱、仅仅是听过的曲子了。

米兜妈曾经是个特较劲的人,她认为不管什么东西,学就要苦学,就要坚持到底,就要学出名堂!她明白,其实比起那种经过特别严格训练的孩子,米兜的专业程度肯定是有差距的。但是,当简单而优美的钢琴曲又一次在房间里飘荡起来的时候,米兜妈忽然觉得,所谓的“名堂”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还有什么,比孩子这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兴趣更让人感动呢?

孩子唯一感兴趣的,恰恰是妈妈不会的。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嘲讽,又是多么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恰恰就是因为自己不懂。因为不懂,就不会居高临下去挑剔和指导;因为不懂,只能允许他犯错,允许他自己慢慢地学习和纠正;因为不懂,只能尊重他自己的节奏,甚至有点敬畏地去倾听。不懂的东西是这样,那么对于我们“很懂”的那些课程呢?到底要怎样“报班”才对呢?米兜妈痛定思痛,总结了如下几点:

第一,明白个体差异。

印度诗人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看,不要比较。其实在“报班”过程中,焦虑往往来源于“别人家的孩子”。孩子不可能是“全能王”,各人禀赋不同、发展步调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往往也不相同。但爱子心切的父母们往往以人之长、比己之短,想让孩子样样第一。这是求全之毁,会给孩子和家长都带来巨大的负担。如果能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班,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发展,一切都会轻松很多。

第二,找准恰当时机。

发展心理学上所说的“关键期”(窄窗口),其实更多地是指生理特征的发育形成,而“敏感期”(宽窗口)是指大部分儿童学习某种事物较容易的一段时期,并非“一刀切”地指向某个年龄阶段,更不是不可弥补的。很多事情,晚一点,可能会更好。该给没有给,不是好父母。但不该给的时候,硬塞给他,孩子做的不够好时还责备他,同样没有必要。

第三,记住学习初衷。

学钢琴,不是为了让孩子变成郎朗,学足球,也不是为了养出一个梅西。在“报班”的过程中,孩子形成的习惯和品格、得到的锻炼和发展才是我们的初衷,至于考级不考级、拿奖不拿奖,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要有智慧的去选择,然后有选择地去坚持。不能“报一行、厌一行”,让培训班从兴趣变成苦差,变成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压力。

第四,亲子关系第一。

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最好的培训。爱和宽容的环境,才能真正带给孩子智慧与心灵的发育。为了所谓的“班”,动辄就嘶吼挑剔,粗暴地干涉指责,破坏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纽带,实在是得不偿失。

现在,米兜已经是一名快乐又勤奋的一年级小豆包了,幼儿园时期“乱马交枪、百花齐放”的报班阶段也已经结束了,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之下,小米兜和米兜妈面前的“报班”之路还远没有结束。这不,不远的将来,作文班、奥数班之类的都在等着考验这娘俩呢。

米兜妈现在觉得,“报班”这事要辩证的去看,既不能把它当做仙药灵丹,也不至于嗤之以鼻。“班”还是可以报的,但要有选择、有取舍,最重要的是,米兜妈再也不打算把“报班”变成米兜的受难记了。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