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面对孩子时发生的对话,都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每天我们要对孩子说很多话,但究竟多少话是有用的?
我们是不是经常说孩子不听话?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这是因为大部分父母都不会讲话,无法与孩子做到有效沟通。我们天天用自己想当然的办法教育孩子,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还会伤害彼此。那么,家长又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做到有效型家长呢?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认同且乐意接受。如果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我们的教育,那么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就是有效的。但由于成人欠缺“情绪管理”概念和“有效沟通”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因情绪化问题满足了自己的情绪宣泄而忘了真正的教育目的,行为没有为目的服务,导致教育效果不好。
例如,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犯了错误,在一顿训斥后还不断地问孩子:“你错没错啊?”这是我们家长常用的口头禅。
如果孩子属于乖巧类型的话,便会说:“我错了!”可许多时候对于自己错在哪了,他们往往并不清楚,只是希望能哄父母高兴、快点结束现在的训斥。遇到比较乖巧的孩子,算是我们的运气。
如果是性格倔强的孩子又会怎么样呢?
好一点儿的,不说,无言地对抗……
不好的,就开始犟嘴!
还敢顶嘴!我们就越来越有气了……许多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宣泄,接下来的行为大多是:穷追不舍地倒苦水、翻老账、说粗话、动手脚……不打一定不快!
你会不会也是这样的自然型父母呢?
你了解这样的行为会对孩子和家庭造成什么影响吗?
发生这种事情对家庭来说是一种灾难!
很多家长会疑惑,因为除了上述行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效型家长的做法:
有一天,一位小男孩试图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可取出后刚走几步就失手了,将奶瓶掉在地上,顿时厨房里一片狼藉!他的母亲闻声而来。
然而,他的母亲并没有发火,没有说教,更没有惩罚他。她说:“哦,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牛奶洒在地上,真有意思啊!好了,反正已经洒在地上了,在我们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儿吗?我想,玩牛奶说不定也是很有意思的。”
结果这位小男孩真的玩起了牛奶。几分钟过后,他的母亲说:“牛奶是你洒在地上的,也应该由你来收拾干净。现在,我这儿有海绵、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么?”
这位男孩选择了海绵。他们一起将地上的牛奶收拾得干干净净。接着,他的母亲又说:“刚才你拿牛奶瓶没拿住,这说明你还没有学会如何用一双小手拿一个大奶瓶。现在,我们到院子里去,在一个瓶子里装满水,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一个很好的搬运方法,使瓶子不会掉落到地上。”
这位小男孩通过反复实践,知道要用双手握住靠瓶口的地方,这样瓶子在搬运过程中就不会掉下来。这是多么生动而又内容丰富的一课啊!
这就是科学家斯蒂芬•格伦小时候的故事,他在医学领域的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后来回忆说,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他明白了无须害怕犯错误,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科学难题也是在经过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之后,最终才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案例中的母亲并没有像自然型父母那样“争对错、谈感觉、比高低、论好坏、算输赢”,而是采取了“找问题、说行为、讲合适、评正负、得双赢”的有效方法。
第一步,找问题: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牛奶洒在地上。
第二步,说行为:这么多的牛奶洒在地上,真有意思啊!好了,反正已经洒在地上了。
第三步,讲合适:在我们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儿吗?我想,玩牛奶说不定也是很有意思的。
第四步,评正负:牛奶是你洒在地上的,也应该由你来收拾干净。现在,我这儿有海绵、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么。
第五步,得双赢:刚才你拿牛奶瓶没拿住,这说明你还没有学会如何用一双小手拿一个大奶瓶。现在,我们到院子里去,在一个瓶子里装满水,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一个很好的搬运方法,使瓶子不会掉落到地上……
无效的教育是随意性经验发挥,有效的教育是有原则的规律影响。
我们可能不是天才,但可能是天才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或许有一个光辉无比的前程,但是我们如何能配合他“做事有才、做人有德”呢?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实现从“自然型父母”向“有效型家长”转变。
孩子是因你而来,不是为你而来。创造一个孩子是容易的,塑造一个孩子是不易的,孩子并非我们个人或者家庭的私有财产,他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有自己独立的一生。有责任心的家长,不是等待而是行动;有智慧的家长,不是抱怨而是学习。只有将愿望付诸行动,才不会再错过;不错过,才能自救而不后悔。
只有家长合格了,孩子才能合格。
齐大辉 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学院中心主任教授。北京市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