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看爸爸十点钟了还在看书,就你在看电视,不学习就得退步啊!”生活中和女儿相处得比较轻松,所以女儿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妈妈马上就睡觉了,我也稍微需要一点娱乐生活吧!”我关掉电视,拉着女儿进了卧室。
“爸爸妈妈就得做好榜样,这是姥姥说的”女儿总能在关键时候找出一些“名言”来印证她的正确。
其实,女儿说得没错,父母应该为孩子做好榜样,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家庭环境中就得为孩子营造出某些你希望的氛围。
你希望孩子爱阅读,父母自己就得爱阅读和学习。你希望孩子乐观豁达,父母就得有乐观的心态。你希望孩子有挑战权威的勇气,你就得敢于挑战权威。你希望孩子爱上自然的万物,你就得爱这个世界……
这些年,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一直在矫正自己的心态、行为以及与女儿沟通的方式,在我和先生这样自我学习、放低姿态与女儿的沟通过程中,她总体呈现出我们所希望的样子。
而我身边的很多父母(也包括我在内),经常(或者偶尔)为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感到无助,而又将这种无助转化为对孩子更为激烈的方式,比如呵斥、武力甚至冷暴力。
比如女儿有2个好朋友,都是6岁的年龄,她们的表现分别是这样子的。
N,6岁,喜爱旅游,公主PARTY,不爱阅读。其父每每在玩游戏时看着女儿不阅读在看动画片,都会爆发出严肃的批评,甚至在很多朋友面前“诉说”自己女儿的种种不是,而每当看到N的伙伴喜爱阅读时,都会对N爆发一次。
D,5岁,喜爱轮滑和各类户外运动,不喜爱画画,在父母的强制要求下进入了绘画班,每次去上绘画课之前,D都会以激烈的哭闹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其母都是强制性拉上车来结束这场哭闹。
通过这样的两个案例来得出本文标题的结论过于粗暴和不科学,但是确实从女儿的这两个朋友身上看到了父母粗暴没有榜样力量的对待下,孩子的极端和激烈的表现。
我想,如果N的父亲希望孩子读更多的书,那么在孩子看电视的时候,他停下手头的游戏和孩子一起阅读,或者将喜爱阅读的孩子和N一起玩耍进行同辈之间的相互学习,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很多。
如果D的妈妈希望孩子收获美、收获绘画技巧,在那些强制参加的绘画课之前或者之后带着孩子更多地去看看画展、听听大师的讲座、甚至和孩子一起玩玩手指画,都可能收获不一样的结果。
就像N这个6岁的女孩,她会说:“我爸爸就是急脾气,自己爱玩游戏,还喜欢管人,凭什么?”也会像D这个5岁的女孩一样表达对父母的不满:“我就是不喜欢画画,不爱那些色彩,为什么就一定得学?难道就是因为他们是爸爸妈妈……”
将孩子严重暴露于父母的暴力、强制之中,孩子也许会表现出更具攻击性。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孩子聪明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生某种行为的环境,聪明的孩子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或者去改变环境,使环境更适合自己生存。我相信要想孩子变得更聪明更优秀更适合环境的生存,在儿童期,这样的环境一定得是充满正能量的,而非暴力、恐吓和不良的榜样力量。
如果孩子不爱看书不爱画画甚至不爱学习,通过父母的陪伴和引导等有效的家庭补偿和干预,说不定就有更好的效果。而这种父母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兴趣引导和训练上,也会让父母收获更多的自信,在孩子受到更多有效积极的丰富刺激之后,说不定父母和儿童都能成为彼此心中最希望成为的样子。这才应该是育儿的最佳境界!
米小妈妈 微信:daimi3012 新浪&搜狐育儿名博。《走啰,带孩子去户外学习》作者,自然跨界教育的倡导者及实践者。在孩子的性格养成、阅读引导、户外观察、科学探索、艺术启蒙多方面均有很多实战经验!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