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都清楚的知道对新生婴儿的护理是照顾婴儿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又因为经验不足而无从下手,有的妈妈只会做一下脐带护理,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等局部护理,但这些都只是局部护理,虽起一定作用,但起到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有些妈妈甚至根本不知道婴儿需要护理哪些地方,更不知道如何操作。看似困难无比的护理,其实,只是你还不了解这些婴儿护理的护理常识,那么,快来学习一些怎么护理新生婴儿吧。
图片来源:锐景图库
1、脐部护理
脐带是连接宝宝和宝妈的纽带,当宝宝出生后,脐带就要被剪断,而脐带连接着宝宝的肚脐,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感染,所以对于婴儿的脐带,一定要处理好,要保持创面的干燥,避免感染发炎。一般来说,婴儿出生后,脐带需要几天时间才能脱落,所以需要用纱布包扎脐带,直至脐带自然脱落为止。脐带脱落前,要观察纱布有无渗血的情况。脐带脱落后,要观察肚脐眼有没有血水或者化脓,如果存在这些现象,应及时就医。
2、口腔护理
刚出生的婴儿,口腔粘膜很脆弱,也比较干燥,如果婴儿的口腔粘膜出现黄白色的小点,千万不要挑破,不然会导致口腔溃疡,甚至引发败血症。刚出生的婴儿,呼吸道功能也不是很健全,所以要保持婴儿呼吸道的通畅,尤其是婴儿感冒后,一定要清除鼻腔内的阻塞物,不然会导致婴儿鼻塞,影响吃奶和睡眠。 刚出生婴儿护理工作就是上面介绍的这些,在整个新生儿护理过程中,这两大护理工作是比较重要的,此外,还应该随时注意婴儿的体温,不能让婴儿的体温过高或者过低,不然容易引起感冒,甚至肺炎。还应该定期给婴儿洗澡,可预防新生儿湿疹。
3、保暖。新生儿皮下脂肪薄,相对体表面积大,容易散热,而且,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如果太热,水分过度蒸发,可引起“脱水热”;过冷,新生儿自身产热不够会引起“硬肿症”。因此,要重视新生儿的环境温度、湿度,经常摸摸新生儿手脚体温,及时增减盖被、衣着,使新生儿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4、喂养。新生儿消化功能差,母乳是最理想的食物,要坚持母乳喂养。若无母乳喂养,可用婴儿配方奶粉。
5、预防感染。新生儿抵抗力差,容易受到感染,因此,尽量减少亲戚、朋友探望,护理新生儿前应用肥皂洗手,洗干净手对预防新生儿感染十分重要。家里患有感冒或各种传染病的人更不要接触新生儿。
6、皮肤护理。新生儿的皮肤娇嫩,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十分重要,特别是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等,要每天洗澡、更换衣服,尿布湿了及时更换,每次大小便后都应清洗干净,女婴清洗外阴时应从会阴向肛门擦洗,以防止肛门周围的粪便污染阴道及尿道口。
7、环境卫生。新生儿居室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整洁干净。
8、刚出生的宝宝要注意温度和光线。新生儿对外界温差的变化有些不适应,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盛夏要适当降温,而冬天则需要保暖,但均应注意通风时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而室内的光线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感光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欢挂上厚重的窗帘,其实这是不宜的,应让宝宝在自然的室内光线里学会适应,而避免阳光直射眼部。
9、刚出生的宝宝要注意睡眠和睡姿。睡姿影响呼吸,且新生儿头颅比较软,良好的睡姿有利于头颅的发育。建议有个舒适、厚度为1~2公分的小枕头,中间稍微下陷,两头微起。最好的睡姿是仰卧或侧卧,以避免压迫胸肺部,建议在喂养后多采取侧睡,以免溢奶或呛咳造成窒息;在采取仰卧位时,应当经常变换体位。
10、洗澡。从医学角度讲,有条件的家庭应该每天给新生儿洗澡,但有时由于条件有限,洗澡时室内温度难以保证,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则根据气候来选择两次洗澡间隔的时间:炎热的夏天,可每天洗1~2次澡;春、秋或寒冷的冬天,由于环境温度较低,如家庭有条件使室温保持在26℃~28℃,水温在38℃~50℃之间,选用的浴液或肥皂应为对皮肤刺激小的婴儿专用肥皂。
11、大便观察。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若还未解小便者,应喂些温开水,并用温热水洗臀部,促进其排尿。正常新生儿大多数在生后12小时以内开始排大便,新生儿出生1~2天内大便一般是黑绿色的,以后逐渐变黄、变软、有粘性,大便性质比较粘稠,呈墨绿色,称为“胎粪”,在生后2~3日内陆续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