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脑积水如何治疗呢

婴童网

     每位妈妈怀里的宝宝,都是家庭的新希望,集两个家庭的爱于一身。从怀孕的那刻起,父母就肩负着照顾孩子的重任。然而,现实总会有残缺美。并不是每个降临的宝宝都是天使。因为有的宝宝总会带着缺憾美来到人世间。婴儿脑积水——一个让父母们难受的病痛。对于宝宝不幸的得了这个病,完全没有概念的病情。父母也就只能求助于医院了。对于这个病,父母了解的有多少呢?什么是婴儿脑积水?为什么自家的宝宝会得这个病呢?婴儿脑积水该如何治疗呢?身为父母的你们,这些知识你们都知道?现在跟小编一起去了解这个沉重的话题吧。

图片来源:锐景图库

  婴儿脑积水,指婴幼儿时期由于脑脊液循环受阻、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使脑脊液大量积聚于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导致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大,导致出现头颅扩大、颅内压增高和脑功能障碍。

  一、病因

  先天性脑积水,先天畸形所致脑积水包括中脑导水管狭窄、第四脑室中孔和侧孔闭锁等,后者可伴有脑积水和脊柱裂。在婴幼儿,也有少部分是肿瘤所致,但是较为少见。此外,约有1/4的脑积水病因不明。

  后天性原因是产伤后颅内出血,新生儿或婴儿期化脓性、结核性或其它种类脑膜炎,缺氧性脑病等,它们容易造成脑内某些部位发生病变,如第四脑室开口、环池、中脑和小脑幕游离缘之间间隙的继发粘连,导致脑脊液流通障碍,还可发生大脑表面蛛网膜下腔的粘连,容易造成脑脊液吸收障碍。

  二、分类

  按脑脊液系统功能障碍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两种

  1、非交通性脑积水(阻塞性脑积水):由于脑室系统发生梗阻所致,梗阻部位多在脑室系统的狭窄处,如室间孔、导水管或第四脑室出口处等,梗阻以下的脑室系统可显着扩大。

  2、交通性脑积水: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之间并无梗阻,因为脑脊液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使脑脊液大量积聚于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也有一些病人是因为梗阻部位是在脑脊液流出脑室后的更远端,大多在基底部位;脑脊液可以流到枕大池和脊髓蛛网膜下腔,但不能到达幕上的蛛网膜下腔,即大脑球表面,这样,脑脊液不能被蛛网膜颗粒吸收。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此外,还有一些少见原因也引起的脑积水,如脑脊液分泌过度造成的脑积水,多见于脉络丛乳头状瘤。更少见的原因是上矢状窦阻塞,引起脑脊液吸收障碍而导致脑积水。

  三、临床表现

  病婴烦燥不安,呕吐,疲倦。多在出生后数周出现头颅增大,一般多在3-5个月时才逐渐发现,也有出生时头颅即增大者。

  主要临床表现是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头颅进行性的异常增大,与周身发育不成比例。额部向前突出,囟门扩大隆起,颅缝增宽,头顶扁平,头发稀少,头皮静脉怒张,面颅明显小于头颅,颅骨变薄,叩诊可听到类似西瓜熟的“瓜熟音”,晚期出现眶顶受压变薄和下移,使眼球受压下旋以致上部巩膜外露,呈“落日状”。 因婴幼儿骨缝未闭,颅内压增高时,头颅可以发生代偿性扩大,因而在早期颅内压增高症状可以不明显。但脑积水严重,进展较快时,亦可出现,其症状为反复呕吐。患儿还可出现脑退行性变,四肢中枢性瘫痪,视神经受压萎缩而致失明,智力改变和发育障碍等,常并发身体其它部位畸形。

  部分先天性脑积水患者到成年时才呈现症状。

  四、诊断

  根据婴幼儿头颅增大突出等典型临床症状,一般诊断无大困难。检查时,对早期的可疑患儿,应定期测量头颅大小,包括周径、前后径及耳间径。

  为进一步确定诊断,了解脑积水的性质和程度,可进行以下检查——

  1、颅骨X线平片:可显示头颅增大,头面比例不对称,颅骨变薄,骨缝分离及前、后囟延迟闭合或明显扩大等。

  2、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可显出扩大的脑室扩大程度和脑皮质厚度,推断梗阻部位,同时可显示有无肿瘤等病变。还可用于复查或追踪脑积水的病情发展。

  3、头颅核磁共振:能准确地显示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各部分的形态、大小和存在的狭窄,显示有无脑畸形或肿瘤存在,有助于判断脑积水的病因,区别交通性和非交通性脑积水。

  五、治疗

  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例如利尿或抽脑脊液治疗后患儿经症状只有短暂缓解,因此只可作为缓兵之计,为手术治疗之前的治疗。手术方式常采用的有三种,包括解除梗阻手术、建立旁路引流的手术以及分流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

  许多医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先插一条引流管进脑室,经过皮下隧道将引流管的另一端引入腹腔,这是过去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这种手术引流后并发症较多,对于孩子最大的问题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高在不断增高,造成引流管的长度变短,要多次手术更换。现在我们再上世纪末就开展了利用神经内窥镜技术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或脑室内脉l络丛烧灼术。

  脑室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VT) EVT适用于第三脑室足够宽(大于7mm)的梗阻性脑积水。禁忌证为中间池过大、三脑室过小、脑底池闭塞、有放疗病史的患者及交通性脑积水。 EVT是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交通性脑积水能否采用ETV治疗是争论的热点之一,国外学者指出交通性脑积水的原因是由于脑室顺应性降低,增高的脑搏动压使脑室扩张。ETV术后,脑室内脑脊液经造瘘口排出,可使脑内过高的收缩压下降。

  临床应用中,术后症状改善率达66.5% ,与分流术66%相同,其中步态不稳的改善率高达75%。需注意的是造瘘孔直径应大于5mm以免术后粘连堵塞,脑脊液通过造瘘孔进入正常生理性的循环吸收过程,充分体现出安全、有效、微创等优势。

  脉络丛凝固术 凝固脉络丛可减少脑脊液分泌,使部分交通性脑积水得到控制。脑室镜下脉络丛凝固术简单易行,是进展缓慢的交通性脑积水的首选治疗方法。对部分难治性脑积水,单纯V-P术常难以达到满意效果,且V-P术常因分流管阻塞导致手术失败,其中部分为分流管颅内端被脉络丛包裹所致,而脉络丛凝固术后分流管阻塞机会大大减少。脉络丛凝固术中只对脉络丛表面绒毛进行凝固,避免直接对脉络丛的血管电凝,防止出血导致手术失败。对于难治性交通性脑积水,脑室镜下脉络丛凝固术联合V-P术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