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类型有哪些

婴童网

  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免疫力低,所以经常会生病,发热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急诊症状之一,其主要分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有很多,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基础判断,及时处理减轻小儿的痛苦。看着小儿生病,爸爸妈妈们也会十分心疼,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掌握好相关知识。那么,小儿发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发热类型

  (1)稽留热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变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的极期。

  (2)弛张热

  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或更多,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间歇热

  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

  (4)消耗热

  消耗热体温波动范围比弛张热为显著,24小时内体温差在3℃~5℃之间。临床常见于败血症、重症活动性肺结核病等。

  (5)回归热(再发热)

  回归热是指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经过若干时间又重新发热,持续数日以后,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出现,也称再发热。临床常见于鼠咬热,或在某些发热性疾病的基础上又合并其他发热病。

  (6)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又逐渐下降至微热或常温,不久再发,体温曲线呈波浪式起伏,称为波状热。临床常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胸膜炎、周期热等。

  (7)颠倒热

  早晨或上午体温较高,下午或傍晚较低,与一般的发热规律(早晨或上午体温较低,而下午或傍晚较高)相反,称为颠倒热。临床上常见于持久性败血症、绿脓杆菌性肺炎,偶可见于肺结核病人。颠倒热也有的白天不热,夜间高热者,如丝虫病。

  (8)双峰热

  高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小波动,形成双峰,称为双峰热。临床常见于黑热病、恶性疟疾、大肠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败血症等。

  (9)双相热

  即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期,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后完全解热,称为双相热。临床常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性脉胳丛脑膜炎、登革热、麻疹、天花、病毒性肝炎等。

  (10)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称为不规则热。临床常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疟疾、肺结核;也可在疾病过程中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发热疾病合并存在时,如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另外,发热病人使用某些药物,如解热止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退热,可使原来的热型变为不规则热型。

  发热性疾病可引起很多症状,发热仅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反应之一。发热的高低和长短以及体温的形式,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和治疗(抗菌药物、解热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的影响,因此未经治疗的典型病例,才可能有典型的热型。

  发热会使小儿脑子烧坏吗

  有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发热可能会把孩子的脑子烧坏。因此,当孩子体温稍一升高时,就急忙给孩子服退热药。甚至有的家长把退热药当作常规治疗药物,每日定时服用。这种认识和作法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在一定意义上说,对机体是有利的。在一般情况下,发热对小儿的脑细胞没有直接的损害。只有当体温超过41.4℃以上时,脑部才会有受到损伤的危险。

  婴幼儿高热有时会发生惊厥,这主要是由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兴奋容易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所致。

  有的患儿在急性感染过程中引起中毒性脑病表现。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因为高热损伤了脑细胞所致,也不是病原体直接侵入脑组织所致。中毒性脑病的发生与感染中毒、人体对毒素的过敏反应、缺氧、脑水肿、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一般说来,发热不会把孩子的脑子烧坏。即使在小儿发热过程中出现惊厥、脑病等表现,也并非都是由于发热所致。

  为什么发热能导致患儿死亡呢

  因为维持机体生命的适宜温度范围是有限的,对人来说其范围很小,在25℃~43℃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代谢就会发生障碍,体内的蛋白质就会变性和凝固,生命就会停止。

  高热可以加速体内各种代谢过程。长时间的高热最后引起体温调节中枢机能衰竭,使体内散热反应失去调节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在持续体温过高的状态下,可以导致意识丧失以及循环、呼吸功能衰竭。

  当肛温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脑损害。高热持续在42℃以上,时间超过2~4小时,常会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如肺水肿、脑水肿、肝脏功能衰竭、心肌损害等。因此,高热持续的患儿如果不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是可以引起死亡的。

  脑是生命的重要器官。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脑组织的耗氧量较其他组织的耗氧量大,儿童在基础代谢条件下,大脑耗氧量约占其全身耗氧量的50%左右。当高热时,全身的新陈代谢加速,各脏器的耗氧量增加,而脑组织尤为明显。持续的高热必然要导致脑缺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缺氧时脑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从而引起脑水肿。脑水肿是高热患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儿长期低热怎么办

  低热是小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热。小儿低热一般多发生于每天下午,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每当孩子低热持续时,家长往往不知如何是好?小儿低热时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家长要认真观察患儿的体温并做好记录,看一看孩子上午和下午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白天与夜里有什么变化。其次,要注意孩子发热时伴有哪些症状。这些都能为诊断提供依据。另外,要及时到医院请医生诊治,通过各种理化检查,除外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同时做好低热患儿的护理。

  对低热患儿一定要注意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并要多饮水,饮食也要给清淡、易消化之品。

  因为虽然发热不高,但此时人体组织器官消耗的水分已开始增多,这是肉眼看不到的,所以要补充消耗的水分,多饮水又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以淡糖水、糖盐水为宜。注意休息有利于体力恢复。保持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流通,不干燥,多饮水,饮食清淡,以营养较好的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于消化、不油腻之物为好。另外,低热时,一般不用退热药,如长期低热超过1~2周以上者,应就医查明低热原因。





图片来源于锐景图库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