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生儿来说,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成熟,正处于适应阶段,所以很多事情都无法控制,导致身体出现大大小小的状况,对于没有经验的妈妈们来说十分让人头疼。睡眠在孩子发育成长的过程中担当着不可动摇的觉得,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更加有利于宝宝的健康发育,孩子睡得好胃口才会倍儿棒。但是很多妈妈反应自家宝宝一到睡觉的时候就开始哭闹,孩子睡不好不仅仅不利于自己的健康发育,更是会影响到爸爸妈妈们的作息时间,导致第二天精神不佳。那么,新生儿晚上睡觉哭闹怎么办?
新生儿哭闹不睡觉
1、新生儿哭闹不睡觉的原因
中枢发育不完善:新生儿的中枢神经发育还不完善,日醒夜睡的条件反射尚未建立。如果白天睡的时间长了,夜间就不愿入睡,爸妈不哄不抱便哭闹不停。
爸妈晚上对宝宝反应不敏感:另外,爸妈劳累了一天身心都很疲乏,自然对宝宝饥饿、大小便的反应有点不如白天敏感,处理不及时的话,宝宝又是一顿哭闹,自然就睡不了觉。
宝宝缺钙:缺钙的宝宝也容易哭闹。由于体内缺钙,宝宝容易受到惊吓,尤其是在安静的晚上,稍有动静也会惊醒宝宝。患有结核、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的宝宝也常常在夜里哭闹,爸妈要重视这种情况。
2、新生儿哭闹不睡觉怎么办
有意识地帮宝宝进行训练:改变宝宝日夜颠倒的现象,把喝水、换尿布、吃鱼肝油和钙片等事,尽量都集中在白天做,晚上就尽量减少这些事项,好让宝宝能够睡得安心。
白天不要给宝宝吃得太饱:宁可少吃多餐,让宝宝因为饥饿而醒来。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加宝宝白天醒来的次数,白天比较累,晚上自然就睡得香。
爸妈在白天多陪宝宝玩:轻轻弹弹或抓抓宝宝的脚底,让宝宝脚痒痒的,自然就醒过来了。或者也可以逗逗他,让他笑一下,做做深呼吸,干扰宝宝白天的睡眠。这样,就可以促使宝宝白天少睡,逐渐建立起白天醒,夜间睡的习惯,做个乖巧听话的好宝宝。
宝宝患病要及时治疗:如果宝宝患有佝偻病、结核病、营养不良等疾病,爸妈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治疗。这些疾病痊愈了,宝宝在夜里哭闹的现象也会随之消失。
新生儿不爱睡觉
有些新生宝宝不爱睡觉,老爱四处张望,让妈妈担心不已,因为充足的睡眠对于新生儿来说十分重要。那么新生儿不爱睡觉怎么办?
1、区别白天和黑夜:用光和声音来促进宝宝生物钟的形成,通过光亮和黑暗的对比让宝宝学会分辨白天和黑夜。
2、洗澡帮助睡眠:很多宝宝都喜欢洗完澡后就睡觉。妈妈们可以在每晚差不多的时间,感觉宝宝有点困了,就可以开始给宝宝洗热水澡了。
3、照顾宝宝的小动作:摸清宝宝睡觉的小动作,先顺从他的习惯,慢慢地宝宝就容易入睡了。
4、限制玩耍时间:要想宝宝更容易入睡,睡觉前一定不要让宝宝玩得太得意,不然,他在晚上也会想着玩,不想睡觉。
新生儿睡眠时间表
宝妈们都知道睡眠对于宝宝的发育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很多的宝妈都会很在意宝宝的睡眠时间,特别是新生儿。现在,小编跟大家来了解一下新生儿睡眠时间表。
睡眠是每个人正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睡眠能调整体况,消除疲劳,有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但是在每一年龄阶段,对睡眠的时间要求是不一样的。新生儿的睡眠时间是成人的2倍多,每天大约有18—22小时是在熟睡之中。刚刚出生的小宝宝没有白天和晚上的概念。他需要一天24小时睡觉和吃奶,这样才能正常发育和成长。总的说来,新生儿通常会一口气睡上2~4小时,然后饥肠辘辘地醒来。
一般来说,新生儿一天大多睡16~20小时,当宝宝到3周时,睡眠时间大概是16~18小时,宝宝6周时是15~16小时。满月后,比如说两个月的宝宝,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比起刚刚出生时的睡眠时间已经减少了,每天平均15~16小时,且大部分睡眠时间会在晚上。宝宝满周岁后,睡眠时间又会比以前要少一些,大约12~15小时,而当宝宝到4~5岁,每天至少需要10~12小时的睡眠。
新生儿睡眠不好怎么做
宝宝睡不好,爸爸妈妈也会跟着遭罪,所以很多人都想知道,新生儿睡眠不好怎么办?
新生儿睡眠不好,首先要找出睡眠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才能够更好地使宝宝好好地睡觉。一般来说,宝宝在出生3个月之内,基本上都是在睡觉,在这个时候家长绝对不能可以改变睡眠时间,而是应该根据宝宝的生理时钟按时喂奶按时睡觉,这样做的话能够正确地培养宝宝的睡眠习惯,也能够避免宝宝睡得不好。
人体在昏暗的环境下,会大量分泌出促进睡眠并且有助于成长的激素,因此家长可以给宝宝在应该睡觉的时候营造一种宁静的感觉,给宝宝的房间只留一盏小灯,而且最好是温暖黄色,并且尽量保持家中昏暗宁静舒服的感觉。在漆黑的环境下,能分泌出更多的促进睡眠的激素,同时,也能让慢慢地让宝宝对夜晚产生认知,从而让他慢慢养成在日间活动,晚上休息的习惯。然后,这样就可以逐步将宝宝的生理时钟调教至正常状态。此外,除了亮度,保持适当的温度,对于宝宝是否能安稳入眠也是十分地重要的。
新生儿睡觉发出声音正常吗
新生儿睡觉发出声音是一种正常现象,只要不影响生活,而且其它方面表现都没有异常,那爸妈就不用过于担心。新生儿睡觉发出声音可能是处于活动睡眠状态,此时爸妈不要以为宝宝发出的声音而认为宝宝醒了,就去打扰他。爸妈可以对宝宝的睡眠状态做一个了解,以便更好地照顾宝宝。
按照新生婴儿觉醒和睡眠的不同程度分为6种意识状态:
两种睡眠状态——安静睡眠(深睡)和活动睡眠(浅睡);
三种觉醒状态——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和哭;
另一种是介于睡眠和醒之间的过渡形式,即瞌睡状态。
(1)安静睡眠状态:婴儿的面部肌肉放松,眼闭合着。全身除偶尔的惊跳和极轻微的嘴动外,没有其他的活动。呼吸是很均匀的。宝宝处于完全休息状态。
(2)活动睡眠状态:眼通常是闭合的,仅偶然短暂地睁一下,眼睑有时颤动,经常可见到眼球在眼睑下快速运动。呼吸不规则,比安静睡眠时稍快。手臂、腿和整个身体偶尔有些活动。脸上常显出可笑的表情,如做怪相、微笑和皱眉。有时出现吸吮动作或咀嚼运动。在觉醒前,通常处于这种活动睡眠状态。以上两种睡眠时间约各占一半。
(3)瞌睡状态:通常发生于刚醒后或入睡前。眼半睁半闭,眼睑出现闪动,眼闭合前眼球可能向上滚动。目光变呆滞,反应迟钝。有时微笑、皱眉或噘起嘴唇。常伴有轻度惊跳。当宝宝处于这种睡眠状态时,要尽量保证他安静地睡觉,千万不要因为他的一些小动作、小表情而误以为“婴儿醒了”,“需要喂奶了”而去打扰他。
新生儿黑白颠倒
新生儿黑白颠倒是怎么回事?新生儿“夜啼”,也叫“睡颠倒”。就是新生儿昼夜不分,白天睡觉,夜间哭闹不安。
新生儿“夜啼”的原因是很多的。如果年轻的父母因护理不当,人为地使婴儿夜间啼哭,就应进行科学护理,喂养,以便改正。即白天喂奶应定时定量,不要让婴儿睡觉过多。夜间除喂奶,更换尿布外,千万不要打扰婴儿的睡觉,使夜间睡的时间长一些。
如果新生儿不发热,吃奶正常,夜间常啼哭,睡眠不实,易惊醒,头部微汗,妈妈在怀孕期间有时小腿抽筋且未做治疗,这种“夜啼”有可能与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有关。
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低钙,常出现上述夜啼,且发展为无热性抽风,重者可出现喉痉挛。严重时,可导致新生儿窒息,甚至死亡。因此,要提高警惕。一旦怀疑新生儿有低钙的可能,应及早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并应多晒太阳,以促进维生素D及钙的吸收。
图片来源于锐景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