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抽筋是什么原因

婴童网

  孩子发烧其实是一件挺危险的事情,过高的体温会让各个器官难受不已,所以爸爸妈妈们要带着孩子及时就医。有人说发烧能长高,因为发烧会抽筋,抽筋会长高,所以发烧就能长高了?又听说38-39度左右的烧对提高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发育也有一定的刺激,这是有科学道理在其中的吗?这次先不说发烧能不能使得孩子长高,我们要说的是孩子发烧抽筋的原因有哪些。

  小儿高热抽搐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高热抽搐,又称为“高热抽风”,“急惊风”,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6岁以下发生率为5%,第一次发作多数在3岁以内,但6个月内小儿很少发生高热惊厥。任何引起发热的原因,例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变态反应、内分泌代谢障碍、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等等引起突发高热都有可能使小儿发生抽搐,但高热以感染为多,内分泌紊乱致高热则较罕见。由于小儿发育尚不完善,发热时就容易引起大脑功能紊乱而出现意识不清、全身抽搐等症状,反复的抽搐发作可导致脑细胞损伤,影响小儿智力的发育,所以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发热,都应予以合理的降温,避免体温过高而引起抽搐。一般小儿发烧到39摄氏度以上才容易发生抽搐,但也有个别小儿38摄氏度也可发生抽搐,甚至不发热也发生抽搐,这与小儿的全身情况,特别是缺钙或患有癫痫等因素有关。那些初起为高热惊厥,后来低热甚至不发热也抽搐,那就不是一般的热惊,必须请医生诊查。

  高热抽搐的临床症状

   顾名思义,“高热抽搐”的症状一是高热,二是抽搐。案例介绍小美发热“烫手”,“眼球上翻、面色青紫、全身抽动”,就是高热抽搐的常见症状;此外,也可表现为双眼发直,意识不清、叫不应,面部、口唇抽动,牙关紧闭,呼吸弱、叹息,等等,一般抽搐发作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可自行停止,可发作一两次后不再发作,也可反复发作多次。发作过后,患儿显得疲劳而昏昏入睡。高热抽搐如及时治疗是不会留下后遗症的,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抽搐时间长,脑缺氧过久就可能造成脑细胞的损害,留下后遗症。

  家庭救护措施

   一般家长不可能对小孩发热抽搐的原因作出准确的诊断,但却应该及时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尽可能减少高热抽搐引起缺氧和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避免或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1 要保持镇静,尽量减少对患儿的刺激,不要大呼小唤,应让小儿平卧,头偏一侧,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口腔唾液及呕吐物返流入气管内,以免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2 用拇指按压正在抽搐患儿的人中穴(在人中的中部稍偏上),有可能一时止住抽搐,但应配合物理降温,才能防止再抽搐。

  3 用冷毛巾湿敷头部或头枕冰袋,患儿清醒时也可用温水浴(水温30~40摄氏度),或用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的办法来降低体温,达到预防抽搐的目的。在不明病因的情况下,自行口服退热药有可能掩盖病情,不利于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而物理降温较为安全可行。如控制体温在39摄氏度以下,则绝大多数患儿不会再抽搐。

  4 夏日要多饮水,少盖被,必要时可除去患儿衣服。

  5 要防止小儿抽搐时碰伤、坠床、咬伤舌头,家长要随时在患儿身旁照看;必要时可在口腔内上下牙齿间放一不易咬断的硬物,以防再次抽搐时咬伤舌头。

  6 及时送医院作进一步诊治。尤其是一次高热抽搐超过15分钟,更应送医院吸氧和治疗,以防止或减少脑细胞的损伤。

  7 抽搐1周以后可做脑电图检查,如脑电图不正常,应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少量服用苯巴比妥等镇静药,防止再发生高热抽搐。

  8 平时要注意加强小儿的营养,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怎样判断孩子是否发热?

  通过测量体温可以判断孩子是否发热。不同的测量方式得出数据不同。

  对于稍大的孩子来说,腋下测温是最准确的。因为测量额头和耳朵的温度最为方便,也是我们一般推荐的方法。

  用水银温度计测腋下温度,超过37.2°C就算是发热了。

  测量额头和耳朵则是超过38°C,才算是发热。

  误区一:吃了退热药就不用物理降温错!

  无论什么时候,孩子发热都可以采用物理降温。

  38.5°C以下可以优先采取物理降温。

  如果体温上升不快,比如2个小时内从37.6°C升到37.8°C,这时不需要纠结上升0.2°C是不是很严重,只要多喝点水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体温短时间内上升得很快,比如在20分钟内从37°C升到38°C,那需要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

  有一点要注意的,如果孩子体温上升很快,这种情况容易出现高热抽搐。体温快接近38.5°C时,要做好药物降温的准备。

  体温超过38.5°C,已经吃药了,仍然可以继续物理降温,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二:用酒精擦拭降温 错!

  千万不要用酒精擦拭降温。这个已经经过十几年的验证了,不能用的。酒精擦拭会引起宝宝脱水和散热不均衡。

  常用的物理降温包括温水拭浴、温水擦浴。但是要注意的是,冬天温度比较低,洗温水浴,宝宝有可能再次受凉。

  其实物理降温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多喝水是物理降温,也是治疗的方法。喝水量足够,可以保证很多退热药起效,又可以让其他物理降温的方式起效。

  孩子发热的时候,喉咙很痛,所以不想喝水和吃东西,我们不需要强迫孩子。可以用滴管鼓励孩子喝水。

  也可以使用大的注射器(没有针头的)往孩子两颊缓慢注入水,可以多次少量地给孩子喂水。这个方法非常值得推广。

  喝水最好是口服补液盐冲调的水,里面有少量电解质和葡萄糖,可以帮助宝宝恢复体力。

  误区三:贴了退热贴就等于做好退热了 错!

  退热贴不能退热。

  有妈妈会用退热贴贴宝宝后颈、后背、大腿等地方。其实退热贴对降温其实没有多大用处的,即使贴满全身,效果可能也不大。

  如果孩子发热,头疼不舒服,可以局部地帖一个在额头,可以缓解发热导致的头部不适。

  很多妈妈以为帖了退热贴就不需要物理降温,也不需要吃退热药,这是不对的。所以,孩子发热,还是老老实实物理降温和吃药吧~

  误区四:体温不到38.5°C不用吃药 错!

  一般来说,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超过38.5°C需要吃药降温。

  但是,如果孩子体温上升很快,比如20分钟内,体温从37.2°C升到37.8°C。如果等到38.5°C再吃药,可能就压不住了,体温有可能飙升到39°C或者更高。

  所以对于体温急剧上升的孩子,接近38°C时就可以吃药降温。

  反过来看,如果孩子体温上升速度慢,4个小时过去了,体温从38.1°C上升到39°C,而且精神状态很好。这时可以吃退热药,也可以暂时不吃药,采用更加积极的物理降温。这样子宝宝可以少吃一次药。

  误区五:看医生之前不用先吃退热药 错!

  孩子发热需要去医院了,可以先给孩子吃退热药。

  去医院看医生,其实不是让医生给孩子退热,而是找出孩子发热的原因,看是不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之类的引起发热。

  家长学习退热的基本知识后,自己也可以帮孩子退热,通过吃药或者物理降温。

  误区六:吃了药没效果觉得退热药没用 错!

  现在公认的、儿童退热的推荐药物是两大类,对乙基氨基酚和布洛芬。典型代表就是常说的美林(布洛芬)和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这两个都是强生公司的产品。只要是这个成份,但不是强生公司的产品,也是可以使用的。

  退热药的效果跟剂量很有关系。如果剂量没有用足,可能退热效果就不好。

图片来源:锐景图库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