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低,所以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孩子生病除了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家长看了也会十分担心。其中抽搐症是最让人头疼的症状之一,多发于六个月至四岁的儿童,儿童患有抽搐症不但会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更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不好的影响。那么,儿童抽搐应该怎么办?儿童抽搐有哪些症状?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根据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抽动-发声综合征三种。抽动症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抽动症多数在儿童学龄期起病,以5-12岁多见,男孩多于女孩,转移注意力可以减轻抽动症的症状,当孩子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感冒时症状会加重,此病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虽然不是重危疾病,也没有明显的脏器损害,但发病后不能很快控制,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造成困难,给家庭造成很大心理负担。所以,对此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什么会得抽动症
1、遗传因素
大量调查表明,多发性抽动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遗传方式倾向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率,而且外显率存在着性别差异,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
2、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认为本病存在神经突触多巴胺活动过度,与多巴胺受体超敏反应有关。己证明DA—D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能阻断纹状体内DA受体,能有效控制抽动症患儿的抽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他神经递质有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参与抽动症的发病,γ-氨基丁酸,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天冬氨酸,胆碱类递质等也与抽动症发病相关。
3、神经生化改变
有研究提示,阿片肽、催乳素、性激素、环磷酰胺、嘌呤代谢、钠钾ATP酶、微量元素如钙、锌、铅等的体内水平与多发性抽动症存在关联。
4、脑结构或功能异常
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CSTC)环路结构和功能异常与抽动障碍的发生有关。研究发现儿童和成人抽动障碍患者基底节部位尾状核体积明显减小,左侧海马局部性灰质体积增加。对发声抽动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抽动障碍患者基底节和下丘脑区域激活异常,推测发声抽动的发生与皮层下神经回路活动调节异常有关。
5、精神、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抽动症的诱发或加重也有重要意义。爸妈对孩子管教过严、孩子学习负担过重、长期焦虑不安、受惊吓、不良家庭环境、家庭生活不愉快等因素,都可能诱发抽动症。长时间看动画片或迷恋于电脑游戏也可诱发抽动或使症状加重。
6、免疫因素
有研究报道大约20%-35%的抽动症发病与感染后自身免疫病理损害有关,即“儿科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疾病并发链球菌感染”。也有研究报道认为抽动症与病毒及支原体感染有关。
7、围产期因素
孕妈妈在怀孕期间如果精神紧张、受到惊吓,或是过度悲伤,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导致患儿脑损伤、脑缺氧等原因都可以导致抽动症的发生,围产期的各种损害也是抽动症的危险因素。
8、创伤因素
有报道抽动症与颈椎损伤有直接关系,当颈椎关节、韧带损伤后涉及周围血管、神经组织,出现颈部不适等一系列症状,而关节的长期的错位可引起脊柱的功能异常及力学改变,从而出现耸肩、摇头等临床症状。
9、其他因素
如过敏因素、食物因素、药物因素及诱发因素等。
抽动症的表现
1、发声性抽动:实际上是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当这些部位的肌肉收缩抽动时就会发出声音,简单的如“喔、噢、啊”等,也可表现为清嗓、咳嗽、吸鼻、吐痰、犬吠等声音;复杂发声性抽动由有意义的单词、词组或句子组成,表现为与环境不符的不由自主地重复无意义的词句或无缘无故地骂人,这是少数抽动症患者的首发症状。
2、运动性抽动: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表现出来频繁眨眼、蹙额、厥嘴、缩鼻、伸舌、张口、摇头、点头、伸脖、耸肩、挺胸等动作。随着病情进展,表现形式会由简单地抽动发展为复杂抽动,由单一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发展成两者兼有,发生频率也增加。
3、抽动-发声综合征: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或多发性抽动。有研究表明,抽动症至少有30%患者出现秽语症。严重患者还会出现模仿动作、模仿和重复语言、强迫动作或猥亵行为。患者同时具有单纯性抽动和单纯性发声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每天都有抽动发生,少数患者的抽动呈间断性,但发作间隙期不会超过2月。
如何诊断抽动症
爸妈日常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各种行为,通过自行判断,及早发现情况。如发现异常,要尽快到医院进行专业诊断,并做出相应的治疗。目前比较常见的抽动症专业诊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仪器检测:进行微量元素检测、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智商和注意力检测等。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儿童脑电图和感觉统合能力检测。这样能更好的配合医生确诊孩子是否患有抽动症。
2、医生判断:专业医生通过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测试,并结合仪器检测结果,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给出最终的诊断结果。
抽动症治疗
1、西医治疗
西医对本病治疗
主要采用心理调适治疗、药物治疗、还有手术治疗等方法。
(1)心理治疗:主要有心理支持治疗、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心理支持和认知治疗的目的是调整家庭系统,让患儿和家属了解疾病性质,症状波动的原因,消除学校和家庭环境中可能对症状的产生或维持有作用的不良因素,减轻患儿因抽动症状所继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2)药物治疗:目前主要用的药物治疗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哌迷清、泰必利等)、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抗焦虑药(阿普唑仑)、抗癫痫药(妥泰、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抗帕金森病药(Ropinirole)、抗抑郁药(丁氨苯丙酮)、内源性大麻素样物质(δ-9-四氢大麻酚)等。第3届国际多发性抽动症研讨会上讨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首选氟哌啶醇、泰必利或可乐定等药物,其次选哌迷清、舒必利或氟奋乃静等药物,可以试用维思通、西比灵、氯氮平、培高利特等药物。
(3)手术治疗:可尝试采用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DBS)或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如壳核囊切开术。但由于DBS治疗还处于研究初期,尚需设计严格的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仅适用于成年患者、治疗困难的患者和受影响大的患者,儿童期不建议使用。
2、中医治疗
中医按整体观及辩证论原则对抽动症进行病因、病理及症候分型,参照阴阳五行、营卫气血、舌脉象等制定治疗原则,有目的地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耳穴、经络疗法等,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改善患儿体质,祛除病因。治疗过程当中根据病情变化随变化随时调整药物,症状控制后可用扶正因本法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1)实证。抽动症,凡是病程短、频率高、幅度大、发声抽动高亢的患儿,多属于实证。实证患儿多为初次发病或复发初期,常因肝郁化火、痰火扰心、外感风邪引动肝风所致。
① 肝郁化火,肝风内动。用疏肝泻火、镇肝熄风的方法,以千金龙胆汤加减施治,龙胆草、夏枯草清泻肝经实火,柴胡、郁金解郁,珍珠母、全蝎镇肝熄风为主要组成,黄芩、连翘加强泻火,胆南星、远志豁痰宁神。大便干燥患儿,加生大黄;病久复发患儿,加赤芍药凉肝活血,使许多因心理、精神因素郁而化火所导致的抽动症状得到了良好控制。同时这些患儿经药物治疗后情志畅达,防止了因抽动症逐渐严重而伴发的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
② 痰火扰心,肝风内动,治疗宜涤痰清心、凉肝熄风,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清心泻火,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远志、胆南星、枳实涤痰顺气;加用钩藤、石决明凉肝熄风。
③ 外感风邪,引动肝风。采用桑菊饮加减,以桑菊饮为主方,加赤芍药、钩藤、僵蚕、全蝎、生龙齿等,内外风除,则抽动自平。
(2)虚证。抽动症反复多年,病程长,频率低,幅度小,抽动无力,发声抽动低弱患儿,多属虚证。虚证多见于素体肺脾肾不足,体质柔弱的患儿,在剧烈、高频、多发的抽动症状得到控制后,或抽动症时作时止时,常见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脾虚肝旺。
① 肝肾阴虚,风阳内扰。治疗宜滋水涵木、柔肝熄风,杞菊地黄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
② 肺肾阴虚,虚风内动。以滋养肺肾、熄风止痉的方法,采用百合固金汤加减,以百合、熟地黄滋养肺肾,白芍药、赤芍药柔肝凉肝,麦冬、黄芩润肺清热,辛夷、僵蚕熄风,共奏滋养肺肾、熄风止痉之功,常收到良好的疗效。
③ 脾虚肝旺,木火刑金。采用培土生金、抑木熄风法,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土旺则金强;半夏、陈皮运脾化痰;夏枯草、珍珠母抑木;制南星、远志除化痰浊;天麻、全蝎、僵蚕熄风,共奏培土生金、抑木熄风之功。
抽动症对孩子的影响
1、造成患儿社交障碍。
一般抽动症不会影响儿童智力,但是生活上却遭受很大的影响。由于抽动症患儿经常口出脏话,会严重影响患儿与同学、同伴的交往,容易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2、影响患儿学习。
由于患有此病的患儿,经常不自主地抽动和发声,容易使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学习,日久会影响记忆力,造成学习落后,成绩下降。
3、影响患儿人生发展。
由于抽动症症状的表现常常被同学嘲笑、奚落,使患儿产生自卑,性格孤辟。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孤独,不愿意与人接触,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非常不利。
图片来源于锐景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