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范成大的一段往事

婴童网

原标题:鲜为人知!范成大的一段往事

鲜为人知!范成大的一段往事

桂北兴安县的界首镇,地处湘桂走廊之咽喉,是建于秦汉时期的千年古镇,境内汉代古零陵县城遗址尚存。不知从何时开始,界首南北两地分划不同行政区域,在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全州从湖广(今湖南)划归广西之前,界首很长一段时间是湘桂两省古时的交界之地,其古街上曾有一处“一脚跨两省”的天下奇观。因此,界首曾经是楚尾粤头、由湘入桂第一站。

那么,谁是用文字记载界首的第一人呢?目前可知,是宋代名人范成大。

范成大雕像 陈兴华摄

范成大何许人也?

范成可是南宋一朝响当当的人物。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南宋浙江西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博学多才,二十八岁中进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广西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政声卓著,去世后被追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堪称位极人臣。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威武不能屈的士大夫”,有《石湖集》《骖鸾录》《桂海虞衡志》等著作传世。

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总集《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有多首入选当代小学语文教材,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对农活描写细腻有趣,脍炙人口。

《范石湖集》

范成大与界首有些什么情缘呢?

南宋乾道七年(1171),范成大在朝廷中书舍人任上因刚直劝谏激怒皇帝,被以集英殿修撰身份外放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广西最高行政长官)兼静江(今桂林)知府。由于前任静江知府李浩一直在位,范成大回乡休官一年后,才于乾道八年(1172)腊月七日,与家眷一起乘船从家乡吴县(今苏州)出发,经江南西路(今江西省)、入荆湖南路(今湖南省),乾道九年(1173)二月二十四日至荆湖南路所辖全州。二十六日,到达广西桂林府兴安县下辖的界首境内。从而与界首这个千年古镇结下不解情缘,留下一段佳话。

范成大在他的日记《骖鸾录》中写道:

“二十四日,宿全州,泊至湘馆。

二十五日,入湘山寺。……”

“二十六日,入桂林界。有大华表跨官道,榜曰‘广南西路’。家人子举头惊咤,以为何为至此也。……甫入桂林界,平野豁开,两傍各数里,石峰森峭,罗列左右,如排衙,引而南。同行皆动心骇目,相与指似夸叹。又谓来游之晚。夹道高枫古栁,道涂大逵,如安肃故疆,及燕山外城都会。所有自不凡也。泊大通驿。……”

这段简洁的文字为后世保存了弥足珍贵的信息:

范成大一行离开全州湘山寺后第二天“入桂林界。有大华表跨官道,榜曰‘广南西路’”,由此可知,当时的界首是湘桂两省边界,进入界首就是广西桂林府管辖了。

范成大在这段文字文中,既赞叹界首风光为“平野豁开”“石峰森峭”“夹道高枫古柳”,又称道界首交通为“道涂(古通“途”)大逵(四通八达的道路)”,还描绘了界首圩镇繁华“如安肃故疆,及燕山外城都会。”

四库全书本《骖鸾录》界首部分截图

“安肃”,宋代军、州、县名,宋代景德元年(1004)改静戎军为安肃军,治所在今河北徐水县,北宋在此置榷(què)(边关贸易场所),与辽国贸易。

在这段文字中,范成大不仅盛赞界首市井之繁华,还惊叹街道建筑规模之可观,有燕山外城大都会的气势。由于范成大此前曾经奉使勇闯金国,远抵金国首都燕京,故此情不自禁将二者比较,并认为界首“自不凡也”。当然,这里除了现场描述,也有范成大因偏爱界首而溢美的成分。

从上述字里行间可知,范成大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界首的。界首风光之奇丽和道路之通畅令范成大和家人十分惊叹,以致都有点后悔来晚了!范成大从江南来广西之前,亲朋好友曾经设宴送别他,席间“皆以炎荒风土为戚”,都为他将要远赴“蛮荒之地”而悲伤。到了界首之后,实际境况给了他和家眷一个惊喜,使他们的心情豁然开朗,将之前的忧郁情绪一扫而光,从而对界首和广西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泊大通驿”,说明当时界首设有驿站,名叫“大通驿”。当晚,范成大一行开心地留宿大通驿。

“二十七日,视经略安抚使印,自此趋府。二十七里,至兴安县。”“视印”,古代是掌印就职的意思。说明范成大在界首大通驿开始执掌广西经略安抚使印信,再从这里出发,赴当时的广西首府桂林任职。

大通驿在哪里呢?史无记载。“二十七里,至兴安县”,从这里可知,界首大通驿距离兴安县27里,与现在的界首镇大洞村委大洞田片村至兴安县城距离基本相符。作者据此推断,界首大通驿或许就在大洞田片村一带,并以“大洞”谐音取名“大通”。作者访问得知,该村历史上有许多商铺沿官道而开,至今犹存古官道遗迹,以及“老铺子”“南门楼”“亭子里”等古地名。1988年,兴安县县博物馆第二次文物普查得知,大洞田古官道上曾经出土一批宋代瓷器,说明这里存在设置驿站的可能性,实际位置尚待进一步考证。

范成大到广西就职后,勤政爱民,重视农桑,改革盐政,整顿马市,兴修水利,发展文教,保护古迹,注重民族团结,政通人和,深得官民爱戴。

范成大对兴安灵渠也非常关注,赞赏有加。他在被誉为“广西第一部百科全书式地理著作”《桂海虞衡志》一书中,给了灵渠“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的高度评价。

南宋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被任命为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成都知府。从南宋的版图来看,四川离首都临安(今杭州)最为偏远,且面临吐蕃和大理国的袭扰,这对范成大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范成大作为出生于“天堂”苏州的大才子,从京城外放广西两年,正值得心应手、官民拥戴的情况下,却被派往更为偏远、凶险的四川任职,他此时的心情应该是五味杂陈的。

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序言中写道:“余既不鄙夷其民,而民亦矜予之拙,而信其诚,相戒毋欺侮”“居二年,余心安焉”,说明他诚心对待广西老百姓,广西老百姓也很包容他、信任他。在广西任职两年,已经很安心在这里工作、生活了。然而,“与承诏徙镇全蜀,亟上疏,固谢不能留。再阅月,辞勿获命,乃与桂民别,民觞客于途。既出郭,又留二日始得去。”范成大接皇帝诏命调任四川,他只好告别广西父老乡亲前去四川任职。

南宋淳熙三年(1176)正月二十八,范成大从广西桂林出发,踏上赴四川成都任职的漫漫征途。眼见一个才能卓越、勤政爱民的上司远调他乡,再也难以重逢,许多同僚和文友依依不舍,从桂林一路送他到兴安。

范成大离别桂林的第一天,途经灵川到兴安。出古严关时,写下诗二首。第二天,在兴安官员的陪同下,范成大和随行人员20人参观了千年古运河灵渠和“湘南第一洞”乳洞岩,他有感而发,分别为两处名胜写下一首诗。

范成大离开兴安县城后,继续北上,傍晚抵达湖广边界的古镇界首。此时,陈仲思、陈席珍、李静翁、周直夫、郑梦授等5位朋友仍然不忍离去,一路陪送范成大到界首大通驿,第二天还送范成大出了省界,直到当时荆湖南路管辖的全州罗江驿。友人的深情厚谊,加上界首当地百姓的热情好客,让范成大非常感动,他挥笔写下《大通界首驿》一诗:

愚悃无华敢自欺,

寸诚珍重吏民知。

东风重倚庭前树,

送别人情似到时。

诗中的悃(kǔn),指诚实,诚心;愚悃,谦指自己的诚意;无华,不浮华;寸诚,微小而诚实的情感;东风,这里指天长路远,难以与亲人相见,生人作死别。

全诗大意是:朴实无华的我,怀着诚实的态度,非常珍惜到广西任职、为当地百姓服务的机会,有幸得到官员和百姓们的理解;在即将天各一方、生离死别之际,再次倚靠在界首大通驿庭前的大树下,感谢大家送别我就像当初欢迎我到任时一样的热情。

界首古镇俯瞰 (图片来自网络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坦陈了范成大质朴无华、诚心为民的态度,见证了广西官民对范成大这位贤臣的爱戴,表达了范成大对人们热情相送的感激之情。他的勤政爱民、执政为民理念至今值得褒扬。

范成大,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一个两次抵达界首、最早记载并夸赞界首的历史名人,他写界首的诗文已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名字将永远与兴安县的界首古镇连在一起,光耀史册。

“原院长与学生有不正当关系”?校方通报

签约金额34.07亿元!

咳嗽注意!传染性极强!已致多人死亡

属实!涉事老师被开除!

来源丨刘建新

值班编辑丨梁 亮

责任编辑丨刘高妗

值班主任丨刘 春

新媒体值周编委丨刘 倩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