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提高宝宝自护力,需关注‘口粮’营养。”
5月28日,在一场主题为“助力健康中国-宝宝自护力大讲堂”线上座谈会上,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保健科主任王琳提出,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力,需要保障各种与免疫力相关营养素的摄入。
以乳铁蛋白为例,作为婴幼儿所需的重要活性营养物质,其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是婴幼儿先天防御系统的关键组成成分之一。这也是近两年“乳铁类”婴幼儿配方食品需求激增的主要原因。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所用的乳铁蛋白主要依靠进口。
关系着中国宝宝“口粮”的部分关键原辅料的“卡脖子”难题,是我国乳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今这些问题正在被逐个突破。
重视“卡脖子”难题
公开资料显示,乳铁蛋白作为转铁蛋白中的一种铁结合糖蛋白,具有着抑菌杀菌、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能够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力,在婴幼儿营养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被作为食品原料广泛应用于许多婴幼儿食品中。
早在2004年我国就已经批准了允许在婴幼儿奶粉中添加乳铁蛋白。然而由于消费习惯、生产成本以及技术难题等方面原因,高纯度乳铁蛋白关键资源主要掌握在欧洲和澳洲的一些企业,我国奶粉市场的乳铁蛋白主要依靠进口。
关系着中国宝宝“口粮”的部分关键原辅料被“卡脖子”,会对行业和消费带来哪些影响?
近几年,乳铁蛋白的价格曾一路飙升。尤其是我国2017年7月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新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乳铁蛋白》,将乳铁蛋白纯度标准从90%提升至95%,导致符合标准的供应渠道骤减,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其价格亦从2017年的3千元左右/千克,一路涨到最高点的超3万元/千克。尽管现在价格已有回落,但价格仍在7000~8000元左右。
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必须的乳清类原料,也存在“卡脖子”问题,这使部分从业品牌如鲠在喉。
实现“乳铁”自由
保障好宝宝的“口粮”安全,需要加速推动关键原辅料的国产化。
2021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就曾提出,尽快建立乳制品行业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具体建议中就包括支持乳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尽快实现乳成分深加工的技术突破,形成对部分“卡脖子”关键原材料的储备能力。
作为中国婴配粉行业的领军者,飞鹤十分重视自身的“产业责任”,积极推动产业发展难题的破解。
不久前,飞鹤取得了行业第一张乳铁蛋白生产许可证,标志着我国乳品行业第一条乳铁蛋白自动化生产线正式投产。实现乳铁蛋白技术链的国产化,也意味着在助力中国配方奶粉振兴后,在多条战线逐渐实现突破。
其实,早在2011年,飞鹤就开始着力推进关键原辅料的开发和产业化,并在2014年,开发了乳蛋白浓缩物和乳清分离蛋白加工工艺,解决了乳清基料国产化的关键技术问题;2015年,飞鹤又完成了脱盐乳清生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并成为此后多年国内唯一一条正常运转的脱盐乳清生产线。如今,飞鹤又再次完成行业内乳铁蛋白产业化“0”的突破,显然并不意外。
啃下产业“卡脖子”的硬骨头,往往意味着在人才、研发方面不计成本的投入,也更需要企业能够保持足够的耐心。这一点,从飞鹤在关键原辅料开发方面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以及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便可见一斑。根据其2021年财报数据,报告期内该公司研发费用达到4.3亿元,同比增60%,研发费用占比和增长情况在国内乳企均处于较高水平。
飞鹤在研发方面的巨大投入,不断推动着其在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攻关,使其成为加速推进原辅料国产化的重要力量。
做实全产业链
然而,一罐优质宝宝“口粮”生产的背后,并不是只有关键原辅料,还有一条更长的产业链和一个更复杂的产业体系。
这条产业链上涵盖着奶源、加工、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等众多环节,要想实现最终的高品质,需要企业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严把控,是对企业“内功”的考验。
奶源是这条长链的第一环,而一粒种子、一棵牧草、一头奶牛正是决定奶源品质的基础。早在2006年,飞鹤便选择在北纬47°黄金奶源带和广袤的黑土地上自建奶源基地,以获得优质、稳定的奶源。随后,飞鹤开辟行业先河,率先将饲草的种植及精饲料的加工纳入到整个产业集群中,建成了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首个农牧工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实现了从源头牧草种植、规模化奶牛饲养到生产加工、物流仓储、渠道管控乃至售后服务各个环节的全程可控,这一创新性的探索为行业打出了一个“样儿”。
自2008年以后,正是国家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国产奶粉品牌多年如一日对全产业链的严苛把控,推动着国产奶粉不断走向品质的新高地,并扭转了国内外品牌竞争的格局。《2021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显示,2020年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占有率就达到54%,实现了对外资品牌的反超,国产奶粉的崛起和领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以飞鹤为例,2006年以来的十数年间,持续加强全产业链建设,并不断进行产业创新,夯实产业基础。2018 年,飞鹤联合中国标准研究院和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制定了以“新鲜生牛乳一次成粉”为核心的新鲜奶粉标准体系,完成新鲜奶源、新鲜饲料、新鲜加工、新鲜配方、新鲜储运、新鲜智造6个维度的标准建设。
2021年,飞鹤再次联合中国标准研究院,基于2018年以来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对新鲜奶粉标准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构建起了涵盖配方、加工、储运、智能制造、产品、消费者服务体验的 “6+1+1”新鲜奶粉标准体系,并于今年1月20日正式发布。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曾表示,该标准体系的制定及实施,对于提高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竞争力和美誉度,促进我国乳制品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并提出希望飞鹤能够进一步将新鲜奶粉标准体系做成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
花大力气深耕全产业链,坚守高品质产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便顺理成章,也成为飞鹤近年来持续领航发展的根基。在大环境承压、奶粉行业竞争升级的背景下,飞鹤2021年业绩更是再获新突破,实现营收227.8亿元,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标杆”。
花心思做好母婴服务
领头企业靓丽的业绩背后,中国奶粉行业的逆袭之路不易。品质之外,在与国外奶粉品牌竞争中逐渐制胜的中国奶粉品牌,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两把斧”。
专为中国宝宝设计的奶粉配方正是其一。如今“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早已成为飞鹤等一众国产奶粉的代名词。众所周知,母乳是婴幼儿最理想的食物,而不同的饮食结构决定了宝宝体质和母乳成分的差异。据悉,为了打造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奶粉,60年来飞鹤始终坚持中国母乳研究、产业模式创新、生产工艺改进等科技研发。2009年飞鹤作为“863计划”的参加单位之一,开始建设企业自身的中国母乳数据库,截至目前,飞鹤建立了覆盖全国27个省份,近20000样本量的中国母乳数据库,这为飞鹤持续开展母乳研究,探寻中国母乳特点以及中外母乳的差异奠定了基础。
在持续深入的母乳研究基础上,飞鹤先后推出了星飞帆、臻稚有机、茁然等一系列产品。以今年上市的星飞帆卓睿为例,正是飞鹤最新母乳科研成果的产品转化,据悉2020年10月,飞鹤曾在国际脂肪酸研究学会官方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首次通过系统综述,研究中国母乳脂肪酸含量特点,发现在中国母乳中对于婴儿脑部发育重要的营养物质DHA/ARA比例为1:1.7。基于这一研究,星飞帆卓睿配方中DHA/ARA的配比设定为1:1.7,贴近乳源黄金标准,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体质。
全方位的用心服务是飞鹤等国产奶粉赢得市场的“另一把斧”。
日常生活中,宝爸宝妈群体往往面临着许多育儿的困惑。“通过专业的平台进行儿童家长的科普知识宣教十分必要,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儿童在成长过程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对于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非常重要。”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副主任委员刘玉和在“助力健康中国-宝宝自护力大讲堂”线上座谈会上如此表示,值得注意的是,飞鹤正是这场座谈会的公益支持企业。
疫情防控常态化,不少家长并没有掌握科学系统的防护知识,对于宝宝的日常防护以及一些突发问题很难做到有效应对。此次座谈会的召开正是希望为儿童家长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座谈会上,各位专家学者从宝宝防疫知识、卫生健康、营养需求等“护娃”痛点问题出发,为宝妈宝爸带来了一场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防护知识科普,对于帮助母婴群体提升自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飞鹤看来,创新服务场景打造母婴服务生态、促进儿童健康知识普及同样是呵护婴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也是从业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其2021年财报中,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飞鹤举办面对面交流活动,包括妈妈的爱、嘉年华及路演等,总计举办超过100万场次,其中包括21000场线上活动与998000场线下活动。无疑,这些长长的数字所记录的正是飞鹤在助力儿童健康成长路上所做出的努力。
此外,多年来飞鹤持续创新升级服务形式,基于母婴群体个性化需求,搭建了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平台。例如为帮助更多新手妈妈解决育儿难题,飞鹤打造了更懂中国妈妈的定制化育儿平台“星妈会”,通过科学的沟通指导,减少了无数新手妈妈的焦虑,截至2021年底,飞鹤星妈会用户已超过4500万。而线下活动方面,飞鹤还在全国各地举办适合不同月龄宝宝的活动项目,如打造爬爬赛、“超萌运动会”等各类亲子互动活动。透过这些亲子互动活动,不难看出飞鹤在倡导“高质量陪伴”方面的努力,也让大家看到了其所秉持的“用户第一”的价值追求。
凭借品质实力走出发展低估、赢回消费者信任,扭转国内外竞争格局,到潜心研发推动关键原料国产化,再到搭建创新服务场景,透过飞鹤乃至中国奶粉行业的发展之路,不难发现稳健发展的背后是品质实力、破局的勇气、创新的精神等所共同铸就的。这条国产奶粉的逆袭之路亦成为了观察近年来中国品牌强国之路的一个重要样本。
【来源:长安街知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