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的转型,为何值得我们借鉴?

婴童网

原标题: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的转型,为何值得我们借鉴?

原创
            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的转型,为何值得我们借鉴?

什么样的制度体系和社会形态,才能够被称之为转型?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难,正如四十多年前的我们,从引入市场经济到现在,这可以被称之为转型,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成功的转型。

它直接导致十多亿人口吃饱饭,脱贫致富奔入小康社会,并且还能够过上相对不错的生活,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但在今天,中等收入陷阱、房地产风险、制造业困境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之下,新的不确定性正在快速汇聚,形成一股暴风雨,站在当下这样一个十字路口,转型二字,再次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但以上,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的,尽管这听起来很不一样,但还不足以说明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微观的视角出发,我们的问题在于:这个社会,对年轻人太好了吗?

如果以今天的视角和五年前相比,似乎年轻人的处境,有了些许不太一样的变化。

一方面,我们的确看到了今天的年轻人正变得越来越自由和开放,至少在精神上是这样,他们热衷于蹦迪、酒吧、畅谈过去一代人几乎不敢想的话题,但另一方面,今天的年轻人,多多少少看起来有些颓废。

这个社会,对年轻人太好了吗?

这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维度值得进一步探究,除了物质主义之外,未来属于年轻人的这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是如何被构建的?

它取决于怎样的宏观叙事和群体心理效应?如果我们传承给年轻人的是一个乱七八糟的社会,价值观混乱、缺乏信任和尊重、犬儒主义泛滥、暴戾、愚昧,如果人类沉淀的文明被我们漠视,那么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认为这是“对年轻人的好”。

除此之外,未来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持一个相对公正的体系,这一点也至关重要,正如美国作家罗伯特·帕特南在《我们的孩子》中提到的:人们普遍相信,“机会不平等比经济不平等更可怕”以及,“代际之间的不平等比特定一代人以内的不平等更恶劣”。

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延伸出来:如何在治理正在工业化的社会时,同时找到一个能让社会中所有人都同时受益的办法?

不可避免,这一切都和转型密切相关,它关乎我们的未来,关乎今天的年轻人和我们的下一代,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我一如既往地相信,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每个关心未来的年轻人进一步的思考。毕竟,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如此之大,它显然值得我们为此动些脑筋。

而这里,是日本转型的故事。

提到日本的历史背景乃至转型,不可避免会让人想起1853年的“黑船事件”。这一年6月,美国海军提督佩里率领4艘军舰、2000多名船员,驶入了江户湾浦贺海面。

美国人此行的目的非常简单,奉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之命,要求日本打开通商大门。而这些军舰由于船体被涂上有防止生锈的黑色柏油,身形巨大,被日本人称为“黑船”,还引起了江户城内的骚动。

“黑船事件”后,日美签订了《日美和亲条约》,日本同意向美国开港通商,并且必须给美方船员提供薪水和补给品。

此后,俄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相继赶来,要求获得和美国同等的贸易空间和优惠条件,日本无力抵抗,只好签下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这也迫使日本结束了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时代,向世界打开国门。

事实上,在关于闭关锁国和迎接未知的态度上,日本和我们的不同,间接导致了日本后来的崛起,以及对我们造成沉重的灾难。

但是,“黑船”所代表的外来力量也并非是促进日本内部革新的唯一动力。在幕府制被推翻之后,明治天皇登上位置,他当时不过15岁,年轻会带来不同的态度,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黑船事件”发生的13年前,我国也是因为外力(鸦片战争),被动打开国门,进入世界体系,但我们和日本不同的是,在打开国门后的不同选择,很大程度上使其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转型之路。

和我们不同的是,日本开启了明治维新,积极且彻底改革,拥抱西方文明,寻求“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迅速走入了现代国家的行列。

而反观我们,尽管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但在一系列机缘巧合的因素之下,我们的转型则极为漫长和困难,大体经历了梁启超所总结的先由器物到政制,再到文化的阶段性演变。

二战后,日本经济再度快速崛起,这一点也常常被我们津津乐道,自1980年以来,福泽谕吉的头像一直被印在面值最大的1万日元纸币上,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人,其主要原因就是对他“文明论”的评价。

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日本内部转型得以成功的基石。

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思想和主张,对于我们观察和了解今天的日本政治、外交、经济,仍不失其基本价值。

同为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体系,为何日本能够快速反应并转型成功,而我们却如此漫长呢?

究其原因,和梁启超总结的三段论顺序恰恰相反,福泽谕吉认为,“文明”的顺序应是人心的变革、制度的改变、器物的创造。真正的变革与文明,要从改变人心、培养公民意识开始,再是制度变革、建立宪政民主制,最后才是器物革新。

日本也彻底贯穿了福泽谕吉这一思想,并顺利完成现代转型。

而我国,类似于福泽谕吉、梁启超等思想家的主张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保守派和革新派之间的内斗、利益纠葛,始终没有得到良好实践。

所以我们看到,直到今天,我们的现代化转型依然没有完成。

何为文明,何为转型?

福泽谕吉说,“文明的精神,就是人民的独立精神,如果人们畏惧公权力,则就不可能在文明上与外国竞争。文明的自由,并不是用其他自由所能换取到的,只有允许享受各种权利,使能获得各种利益,容纳各家的意见,使各种力量得以发挥,彼此保持均衡,才存在这种自由。”

从这一点来说,福泽谕吉被称之为日本的“国父”,一点也不夸张。

福泽谕吉不仅自小耳濡目染,受有汉学造诣的父亲影响,并熟读中国古籍经典,而且跟随著名兰学家学习兰学并通晓荷兰文。1860年他第一次赴美国的身份就是翻译,能够耳闻目睹西方社会,对于福泽谕吉后来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泽谕吉三次远赴美国和欧洲访问,他在《福泽谕吉自传》里写道,令他震撼的主要不是西方的物质,而是西方的精神,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精神。

福泽谕吉将人类智慧和道德进步的差异分为三个阶段:野蛮、半开化、文明。非洲属于第一阶段;土耳其、日本、中国属于第二阶段;欧美诸国属于第三阶段。

因此,福泽谕吉认为,要取得智慧和道德的进步,必须“脱亚入欧”即摆脱亚洲特别是儒家文化陋习,向西方文明学习、靠拢。

而这,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日本在“黑船事件”后能够快速崛起,并且能够在二战后快速成为发达国家的根基。

到今天,我们看日本,总体上还是在践行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策略,而日本也几乎是整个亚洲在世界上影响力较高的国家,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才文化输出上,也同样如此。

由此,这产生了一个新的悖论,如果必须要舍弃自身的文化拥抱西方文明,那么这种所谓的“舍弃”,是否值得?

如果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他们的转型无疑是成功的,普通民众有了更好的生活水平,更高的消费能力和精神喜好,与此同时,日本和韩国,真的就完全舍弃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吗?

似乎也不见得。

例如,日本的礼貌、爱干净、喜欢道歉等具有儒家文化的特色,依然很好保留了。

但与此同时,日本在吸收欧美文明的优点上,也同样做得很好。如今,日本早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社会,公民意识空前提高,从这次福岛核电站排水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依然有很多日本人站出来反对,足以窥见日本社会的成熟度。

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共同构成了日本明治维新的“三大方针”。

而在政治体系方面,在明治宪法体系建立之前,日本舆论就新的国家政体应该效仿英国、法国还是德国的政治体系,展开了一场辩论。

福泽谕吉就是主张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英学派”代表人物。促使他主张学习英国的动因,就是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泱泱大国败于西方英伦”,并被迫签“城下之盟”的战争,这让包括福泽谕吉在内的日本人受到极大震撼。

英国和日本类似,同样是岛国,且面积和人口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成为了日本仿效英国君主立宪的契机。

1882年,刚过50岁生日的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著名的《脱亚论》,这篇文章不足2000字,但是对日本及亚洲的影响深远,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只有一个:既然欧美已经进入文明国家,那么日本要成为文明国家,除了与欧美为伍,别无他途。

脱亚入欧,福泽谕吉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解决方案,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一思想也间接导致了,日本在二战后快速崛起,并且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发达国家。

不过即便是崇尚脱亚入欧,但福泽谕吉也指出,虽然在当前阶段只能以西方文明为楷模,但西方文明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状态。

因此,学习西方文明并不能照单全收,必须有所取舍。福泽谕吉强调,较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在文明化的进程中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观点对当今世界的全球化颇有启发意义。

福泽谕吉提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独立,那是由于国民具有独立之心。如果人人都想做官,举国上下都是老一套的十足官气,那么国家无论如何不能强盛。”

今天,考公依然是第一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明证,尽管过去四十多年来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其他领域和行业,一些现象似乎没有根本性的消失,而今天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日本的成功转型经验,源自于对“民间智慧”的启发。

正如福泽谕吉所说,文明就是智慧和道德的进步。

从19世纪到今天,日本长期奉行“东西结合路线”,并且根据自身不同的国情,给出了不一样的路线和答案,而这些经验,在今天来看,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