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欢欢作为“国家队”选手,太平洋咖啡曾被赋予了平衡星巴克在内地市场发展的重任。十几年过去了,这个重任有了新的承担者,太平洋咖啡却前途不明。从频繁关店,到寻求卖身近年来频频陷入大面积关店的连锁老咖啡品牌“太平洋咖啡”终于要被华润“抛弃”了。近日,有消息传出,华润有意出售旗下咖啡连锁品牌太平洋咖啡,买方是来自长沙的新兴手打柠檬茶品牌柠季,预计该笔交易金额为3-5亿元。然而,当快消君向柠季的创始合伙人汪洁求证时,对方表示:“我们确实有收购计划,品类会集中在连锁线下门店饮品类,规模不限。至于收购对象最终是不是太平洋咖啡,一切随缘。”这印证了其在几天前的一次行业大会上,公开表示公司正在谈一个金额较大的收购。这种不承认也没有否认的回应,不免引发业内更多好奇。有消费领域的投资人告诉快消君,太平洋咖啡要出售的消息在圈内流传一段时间了,“有意接盘的公司听说过好几家,但都是没有证实,柠季只能说接触过”。也就是说,这桩交易或许才刚开始搭线,最终能否促成还充满着不确定性。另有接近华润大消费板块的知情人透露,目前太平洋咖啡确实在寻求引入战略投资人,有意出售较大部分股份或全部股份。无论是哪种传闻,太平洋咖啡似乎都被放在了被抛弃的一方,而新消费品牌柠季则是那个更亮眼的“显眼包”。连汪洁本人也在朋友圈转发了与收购相关的新闻,多少有点胜利者的姿态。不过,倘若时光倒回十几年前,却是另一幅光景。2010年,“华润创业”花费3.266亿港元收购了太平洋咖啡80%的股份,彼时它已通过十几年的积累、成为香港第二大连锁咖啡品牌,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拥有100多家门店。华润完成收购后,太平洋咖啡正式进军内地市场,依托华润旗下的商业体、购物中心开始扩张。彼时,华润创业给大平洋咖啡的规划是“3年内开设200家门店,5年内拓展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前期,太平洋咖啡在内地市场的扩张速度确实比较快,2015年全球门店数量达到400多家,2016年前后成功取代Costa,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连锁咖啡品牌,仅次于星巴克。与一般的连锁咖啡不同,主打高端商务定位的太平洋咖啡除了通过门店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还与不少大型企业合作,推出企业咖啡服务业务。公开资料显示,太平洋咖啡曾先后与绿地、中粮、恒生银行、平安信托、上海仁济医院等知名企业和单位有过合作,推出过咖啡银行、医院咖啡店等新型业态,在商务精英人群中的影响力较大。遗憾的是,自2017年全球门店超500家之后,太平洋咖啡开始走下坡路。2018年,当瑞幸等一批国产咖啡连锁品牌开始冒头,太平洋的门店规模便开启了收缩之势,到2020年,门店数量减少到了400多家。(武汉的太平洋咖啡门店已全部关闭)近两年,其关店速度进一步加快。窄门睁眼数据显示,太平洋咖啡现有的309家门店中,只有265家在正常营业,其中有120多家分布在香港。内地市场中,除了广东省有57家门店,北京、上海、陕西、辽宁等四个区域市场保持有10家及以上规模,其他地区布局均不足10家。而快消君所在的湖北省,已无一家太平洋咖啡,它曾经在部分商场的位置已被星巴克、瑞幸等取代。失去的市场,还能找回吗?在商场上,新吃老、后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故事总是更有看头。外界沸沸扬扬讨论、甚至吃瓜的同时,在部分资深行业人士看来,太平洋咖啡作为“国家队”成员,寻求卖身虽然让人唏嘘,但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接盘侠,将其品牌价值重新盘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Z是咖啡行业的专家,从事咖啡、茶饮供应链生意二十余年,其公司服务过太平洋咖啡在内的不少知名咖啡茶饮企业,见证了不少品牌的兴衰成败。太平洋咖啡传出卖身的当天,他正在出差途中,看到消息时却并不感到意外。“所有的品牌都要年轻化,如果抓不住年轻人的核心诉求,就抓不住时代红利,很容易在时代车轮下被淘汰,这也很正常”。Z表示。在Z等资深行业人士看来,在国内咖啡市场越做越大的同时,成立31年的太平洋咖啡之所以越做越小,有大环境的影响,更有公司管理策略失误、集团不够重视等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时代转型过程中,没有精准抓住年轻人的诉求,这也是它未来需要突破的核心点,“所有的努力都要基于这个点展开”。在国内咖啡还属于少数精英人士专属的年代,太平洋咖啡较高的客单价、足够宽敞的店面,以及正统端庄的商务型装修风格,都是其吸引商务人士光顾的优点所在。可随着国内咖啡市场越来越成熟,轻型、便捷、年轻化、快消化成为咖啡消费市场的主流趋势,太平洋咖啡过往的那些优势反倒成了劣势,“它的装修风格和产品体系都比较陈旧,很难吸引到年轻人,过大的店面又造成了较大的租金压力”,一业内人士表示。一华润地产前招商工作人员告诉快消君,其过往负责过的华润系购物中心,在2015年之前与太平洋咖啡还是有过合作的,后来随着国内咖啡市场日渐成熟,供选择的咖啡品牌越来越多,就放弃了跟太平洋咖啡的合作,“主要还是因为生意差”。通过查阅美团等本地生活平台,快消君发现在华润的近百个商业体中,只有少数几个万象城还设有太平洋咖啡,星巴克、%arabica咖啡、mstand等品牌倒是成了华润系购物中心的标配。“近几年,华润对太平洋咖啡不够重视,这是大家都看在眼里的。即使到今天,它的咖啡豆工厂还是通过入股的形式跟日本企业合作,没有实现完全自建,不少地方还要受制于人,这对一个‘国家队’选手来说是不正常的”,Z表示。而在引进之初,华润对其给予了较高的期待,“被赋予了平衡星巴克在内地市场发展的重任”,很显然,这一角色已被瑞幸替代。在Z看来,如果柠季真能成功收购太平洋咖啡,或许能为其带来一丝转机,“新茶饮品牌对市场的反应都很快,在产品研发、营销、门店管理上都比较前卫,可以给太平洋咖啡带来助力,实现年轻化发展方向的探索”。不过,Z也表示,这些都建立在柠季能较好发挥太平洋咖啡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毕竟它在咖啡领域扎得还是比较深的,小到供应链的进一步稳固,大到战略定位的重新设定,都是接盘者要慎重思考的”。综上,未来太平洋咖啡的命运走向,目前依旧不明朗。但不破不立,卖身、寻新主也蕴藏着一线生机,一定程度上好过当下的日渐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