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抽空参加了伊利股份的股东大会,再次近距离地和管理层进行了沟通,将一些获得的信息以及自己的想法分享如下。
今年比较超出公司预期的是在奶价逐步上行的情况下,行业的竞争却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同行的买赠和促销在上半年进一步加剧,当然这个趋势会进一步延续至三季度。(因此3季报公司的业绩也不会给大家太多惊喜)。
公司应对的措施除了同步加强促销以为,主要是通过提升产品结构的方式来规避价格下调,比如金典和安慕希都增加了新的高端品种。
公司预计奶价的上涨可能延续至2021年,由于公司相对较强的议价能力,预计成本会低于同行。随着奶价上涨,不排除竞争力度会下降,主要是取决于竞争对手。
目前蒙牛刚刚把君乐宝剥离,完成明年千亿目标的难度在增加,作为职业经理人可能有两个手段一个是并购,刚刚宣布并购贝拉米加码奶粉业务,另一个就是价格战继续拓展市场份额。两强相争,最后倒霉的是地方性小乳企,常温液态奶以及奶粉冷饮业务基本上都是受损的,做好低温(酸奶和鲜奶)可能是个方向。
关于本次股权激励,许多国内投资者认为利润目标偏低,而国外投资者对利润目标较为满意,而且质疑公司何以能保障这么高的增长率。(中外两种思维模式迥异)。
而且老外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反而更加关心,比如为何公司的薪酬委员会里面会有公司的管理层,而国外都是独立董事或者非执行董事。
公司对股权激励的回应是未来乳业的增长确实会放缓,伊利可能可以取得高于行业的增速,但是伊利要培育其他新的产品品类,可能会牺牲短期的利润,所以目标8%附近。
目前乳业市场也就是3000多亿的规模,将来伊利即使拿到50%也就1500-1600亿,而伊利未来对标的是雀巢,必须寻找乳业外的增长空间。
公司未来会更加重视低温吗?公司认为低温行业目前是没有增长,上半年-1%,7-9月下滑至-5、-4%,而且低温盈利能力较差,费用较高,公司上半年份额略微下降,主要是公司把资源尽量调配给盈利能力更强的常温。
国外乳业消费结构和国内不同,消费鲜奶(巴氏奶)占68%,而国内占31%,由于消费习惯和国人体质的不同,国内更喜欢喝乳饮料,比如业内爆款养乐多,以及曾经的娃哈哈营养快线。公司在低温酸奶、乳酸菌、鲜牛奶方面是有布局的。
公司的驱动力主要是产品创新和国际化,国际化方面目前主要是在一路一带国家,比如已经进入了泰国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体量还比较小,对公司贡献不大。未来还是要靠公司自身的产品创新。
在未来的产品创新方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年轻化:90后以及00后与老一辈的50-60后,以及过渡阶段的70-80后截然不同,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独立或者叛逆,表达和掌控欲极强。
消费品公司要想长盛不衰,必须不断把握消费者的口味,比如年轻一代对奶茶的偏爱,(作为70后的我很难想象花20-30元以及30分钟排队去喝一杯喜茶),一瓶劣质白酒加上几段文案,就可以卖上大几十元的江小白,我们看不上,他们确实喜欢。
我们看到伊利也不断在产品的年轻化上下工夫,比如最近推出的味可滋冷萃奶茶,据说已经在几个城市试销,反响不错。还有伊利去年推出的炭烧酸奶,面向年轻女性群体。
除了口味上,在包装上伊利也尽量显得年轻化,比如金典有机新出了梦幻盖,安慕希的PET包装,相比莫斯利安一层不变的包装要高了不少。
第二是健康化:互联网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食品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以前靠信息不透明,或者广告轰炸洗脑,就能让大家接受的情况越来越少,相反一旦出现了食品安全方面的丑闻,就会对公司的品牌打击非常巨大。
某某药酒,某某滴眼液被媒体一揭露,销售一落千丈,几年难以翻身。
伊利是较早地注意到产品健康化的趋势,尤其是经历过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整个乳业面临着信任危机,伊利潘刚董事长提出了伊利即品质的口号,率先为国产乳业贴上健康安全的标签。
在产品布局上,重点推出了金典高端有机奶,目前已经是上百亿的大单品。伊利通过创新还推出了专门最对国人体质的舒化奶(针对乳糖不耐人群),我认为这有可能是个潜在的大单品。
第三是高端化:目前一线城市人均消费牛奶量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向上的空间不大,但是对产品的高端化需求越来越明显。
比如奶粉,由于人口出生率缓慢下降,对奶粉的需求总量增长不大,但是大家对高端奶粉的需求是增加的,伊利根据中国独特的母乳数据,推出金领冠婴幼儿配方奶粉,适合中国宝宝体质,不上火,增强免疫力,今年上半年伊利奶粉的市场份额仍然是增加的。
奶酪是近两年一线城市增长较快的高端细分品类,伊利也较早进行了布局,尤其是针对儿童喜欢的奶酪棒,高端白领喜欢的奶酪食品,引导奶酪零食化。公司还专门成立的奶酪事业部,未来可能会针对toB和toC两个渠道进行深耕。
第四是跨品类:2018年伊利新成立了健康饮品事业部,打算跨品类发展。
应该说早几年伊利就推出了植选豆奶,核桃乳等进军植物蛋白饮料,以及推出唤醒源进军运动型饮料市场,但推出的效果一般。
不过,伊利并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下定决心,跨出乳业行业走向健康食品更大的空间,对标雀巢等国际巨头。今年伊利还陆续推出伊然乳矿饮料,高端矿泉水,味可滋冷萃奶茶等创新品类,继续尝试跨品类发展。
公司之所以调低了激励目标,主要是考虑到对新品类的培育需要时间,而且这是伊利的跨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试错成本。
个人认为伊利的管理能力是否仅仅局限于乳业,还是可以推广到非乳业,关系到伊利未来的估值水平以及市值空间。(交流过程中,管理层曾经提到未来到2030年可能再造一个伊利,也就是收入目标2000亿,希望非乳业能占到相当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