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陕西工人老刘挖地基,挖出一窝通体肉红的老鼠崽儿。他本想抡起铁锹,将这害人的东西一锅端掉,可看到它们刚刚出生,眼睛都未睁开,竟突然下不去手了。思虑再三,老刘用铁锹将这些鼠崽子,铲到了附近的野地里:“你们还是自生自灭吧!”送走了老鼠,老刘心满意足,回过头准备继续挖基地。可就在这时,他看到土里不知何时,突然多出一根白色的物体!老刘心里咯噔一下:“这不会是来偷吃鼠崽的白蛇吧?”他用铁锹轻轻一扒拉,发现这东西身体非常僵硬,凑近仔细一瞧,原来是两节乳白色的棍子!老刘长舒一口气,俯身捡起这唬人的东西细细打量:这两根白棍子很轻,粗细跟筷子相仿,长度有十几厘米。仔细看,上面还有明显的人工打磨的痕迹!“这是什么东西?”老刘瞅了半天,觉得它们不像是塑料的,看上去还挺雅致。“不会是个宝贝吧?”想到这里,老刘随手将其装进了衣兜里。老刘本来打算收工之后,向宿舍的工友们请教一下,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可一连两天,工地加班加点,他忙的焦头烂额,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这天换洗衣服时,老刘这才从兜里翻出了那两节白色的短棍。再次看到它们,老刘有种老友重逢的喜悦。他当即兴奋地向室友们炫耀说:“看我捡到什么宝贝了!”室友们一听有宝贝,立刻打了鸡血一样围了过来。不过看到老刘手里攥的是两节棍子后,他们似乎有点失望。见大家情绪低落,似有责备之意,老刘赶紧笑着说:“这是我在工地里挖出来的,觉得挺好看,就拿来让大家瞧瞧,看究竟是啥?”室友们一听这东西是从土里挖出来,立刻多了三分敬意。他们小心翼翼接过白棍子掂了掂,摸了摸,又闻了闻,然后像老学究一样,纷纷发表起自己的看法。“我看,这像是一副象牙筷子!”“筷子不可能这么短!这应该是一副玉钗!”“这不会是什么陪葬品吧,难道地基下面有座古墓?”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室友们胡乱瞎诌,老刘却当真了。他心想,如果这东西真是陪葬品,地基下面果真有座古墓,那按规定必须立即停工,向文物部门反应情况啊!事关重大,老刘决定先让专业人员瞧瞧,这棍子究竟是不是文物。当天,他抽空来到县文化馆。接待他的年轻人看过白棍后表示,完全不认识此物。年轻人随即请来馆里学识深厚的老专家,可谁料专家看了半天,只说这东西是兽骨精磨而成的,很有些年头了,至于具体用途,他也不清楚。连专家都不懂,老刘更觉此物非比寻常。他连忙对专家说:“这东西是工地挖出来的,不会是什么陪葬品吧?”专家一听,神情立即严肃起来。很快,几位考古人员跟随老刘来到工地进行勘探。事实正如老刘所料,工地下面还真埋藏着一座夫妻合葬墓。清理墓葬时,考古人员在男墓主人腰骨附近,又发现了那种白色的骨质棍子,数量有近30根。经过测量,它们的长度介于13.8~12.6厘米,粗细介于0.2~0.4厘米,上面人工打磨的痕迹,均清晰可见。这些白色的棍子究竟是干嘛用的呢?考古人员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本想借助墓主人的身份,破解这一谜题,可此墓规模很小,随葬器物除白棍子之外,就是一些铜镜、五铢钱等一般生活用具。除了能断定墓主夫妇是西汉时期的人之外,别的信息一无所知!就在研究止步不前之际,一名考古人员突然发现男墓主人腰胯部,有一个腐朽的丝绢囊,这些白色的棍子似乎原本就装在里面。他忽然想起文献记载说,唐代九品官员以上,必须随身携带一种袋子,袋子里装上一种名叫算筹的东西,目的是方便随时随地进行计算。这些白色的短棍,会不会就是史书中所说的算筹呢?很快,考古人请来几位数学史家。经过仔细研究分辨,他们最终确定,这些白色棍子正是算筹!究竟什么是算筹呢?算筹其实是中国古人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它用一根根长短粗细相同的小棍子,通过不同的摆法,来记数和演算。据文献记载,算筹多为竹制,当然也有用兽骨、象牙、玉石、铁等贵重材料制成的。算筹看起来简单,但它实则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功能十分强大。它不仅能加减乘除,还可以开平方,开立方,甚至进行一些更为复杂的演算。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并非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算筹。其实早在1954年和1955年,考古人员就在一座战国楚墓和一座东汉古墓中,发现了竹质算筹和骨质算筹。可惜的是,当时的考古人员并没有识别它们的真实身份,以为它们就是一些普通的竹签和骨条……算筹的历史非常悠久,周朝就已经十分普及了。不过到明朝中叶,随着珠算的普及,这种曾经为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古老计算工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老刘一个无心之举,竟促使一种古老的算具得以正名,这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