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奶粉被爆质量问题:紧急召回!却又忽略中国!

婴童网

举国震惊的“毒奶粉”事件,已经过去了十年。

国产奶粉的品牌形象,也在一夜之间轰然崩塌。

此前不受待见的进口洋奶粉,从此如同乌鸦飞上枝头变凤凰,一度成为“护航婴儿安全”的代名词。

但时至今日,饱受诟病的国产奶粉风平浪静,而所谓的洋奶粉,却频频陷入了产品召回的丑闻中。

雀巢奶粉矿物质含量过高;德国市场紧急召回!

婴儿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奶粉是婴儿健康成长的基石。

如今,就连国际奶粉巨头雀巢,都开始将黑手伸向了婴儿。

雀巢出现问题婴儿奶粉,在德国紧急召回。原因是这批次婴儿配方奶粉,里面的矿物质含量过高,儿童饮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的情况。

雀巢也提示问题奶粉在冲调之后会呈现出灰色或绿色,这样家长在发现奶粉变色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

这批问题产品的批号为:80250346GA的400克恩敏舒氨基酸罐装奶粉。

而这并不是雀巢第一次召回问题奶粉:

早在2003年,雀巢就爆出过转基因奶粉事件,当时中国上海的朱燕翎,还一度以欺骗消费者的名义,将雀巢告上了法庭。

2005年,美国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因为含碘超标,被迫进行大规模产品召回。

2008年11月26日,雀巢奶粉被验出三聚氰胺

而三聚氰胺,正是让中国乳业巨头三鹿走下神坛,将国产乳业带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的罪魁祸首。

而雀巢最近的一次召回,仅仅发生在四个月之前。

在今年七月份,智利就因为雀巢产品安全问题发出警报。是关于雀巢NAN早产儿配方奶粉被检测出来细菌超标。在去年我国的质检部门也禁止了雀巢的10吨奶粉入境,主要是因为超范围使用营养强化剂维生素。而在此之前,中国上海雀巢的经销商因为产品的含量与包装袋上明示的信息不符,被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立案调查。

如今,频频爆发丑闻的雀巢,才四个月不到,就又爆出奶粉产品有问题。

召回产品不涉及中国;“中外有别”已成惯例?

现在中国奶粉领域,外企之间大力争夺市场,我们自主的奶粉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奶粉行业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得到什么解决。在今年上半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首次通报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飞行检查结果,雀巢、美赞臣、飞鹤、美庐这几家企业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德国召回问题奶粉的同时,雀巢宣称:此次召回并不涉及中国市场。

有没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

早在2010年,夏普宣布召回一款32英寸液晶电视,但不涉及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只允许更换零部件,而非电视。

无独有偶, 2016年三星旗下的手机突然爆炸,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已在全球范围内召回,但惟独漏掉了中国。

不仅仅是夏普、三星,许多洋品牌召回缺陷产品时,都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这似乎早已经成为国际通行惯例:

2016年4月,因制动踏板卡簧存在安全隐患,德国汽车巨头大众在全球范围内召回问题车系,却不涉及中国市场;

2017年,因为旗下的抽屉产品倾倒,致一名男童死亡,全球家具巨头宜家紧急在北美召回1730万件问题抽屉柜产品,召回计划中,中国不在此列。

因为爽身粉致癌,遭到美国监管机构重罚的强生集团,近年来进行了五十余次产品召回,其中有48次将中国排除在外……

更绝的是,从2008年至2014年的六年间,日本东芝公司对旗下的笔记本、彩电、洗衣机、手机等产品,多次进行过全球范围的召回,但无一例外的都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

中外有别,洋品牌的双重标准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在加速进军中国市场时,却在质量产品召回中,屡屡将中国排除在外。

如今,作为国际饮品巨头,中国作为其全球范围的第二大市场,截至目前,雀巢对大中华区的直接投资已累计超过70亿元人民币,拥有33家工厂,在中国拥有约5万名员工。

而在全球经济形势恶化,雀巢业绩承压的背景下,唯有中国市场一枝独秀,保持强劲增长。

换句话说,对于雀巢而言,中国市场很重要,但所作所为,俨然是:吃着中国的饭,却让中国消费者寒心。

一个个国际巨头,像欺负小孩一样欺负中国。

然而,让人无可奈何的是,面对不公,国人可能刚开始还会愤怒,但是一旦发现并没有任何效果时,慢慢就会在绝望中,变得麻木。

反过来又会助长国际巨头们的嚣张气焰。

在如此反复的恶性循环中,缺陷产品召回:中外有别,俨然已成洋品牌的默认潜规则。

本土化深耕

对于本次召回奶粉未流入中国市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雀巢涵盖板块众多,基本为全产业链布局,而且能够做到将产品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不同市场消费者需求。同时,全产业链布局也能够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近年来,雀巢快速反应以及对市场的敏锐度做得很到位,这也是雀巢在中国市场较为成功的原因。”他说。

事实上,近年来,雀巢十分看重中国市场。雀巢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士德表示,中国已经成为雀巢第二大市场。目前,中国消费升级使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发展迅速,企业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利用新技术对产品进行创新改良,并加大服务的力度,贴近消费者。

在某些行业,相对于欧美的产品标准,中国国内的国标却是远远不及。

以至于在日本出口行业,曾广为流传一条潜规则:一流产品在国内,二流产品往欧美,三流产品销亚洲,压仓底的产品高价卖给中国人。

最次的产品,高价卖给中国!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国标的标准也在逐渐提升,其中部分行业甚至超过欧美标准。

抛开国标因素之外,当然最核心的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

在欧美日等西方国家,如果企业爆出质量丑闻,维权意识极强的消费者,不仅会果断向监管季候投诉,如果企业继续屡教不改,漠视消费者正当权益,还会被一纸诉状告上法庭。

最后不仅被判赔偿,还落得名誉扫地的下场。

换句话说,在强大的惩罚机制下,企业始终处在弱势的一方,丝毫不敢有逾越的野心。

但在中国,形势却完全扭转:

且不说,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普遍不强,被侵权,也多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怕麻烦心态;

也不说,即使投诉维权,向来喜欢和稀泥的消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单就说,即使维权成功,还要时刻担心被投诉企业的报复。

试问,性价比如此之低的维权,有谁愿意去以身试险?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