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6宗罪”?伊利蒙牛又上热搜!谁在兴风作浪

婴童网

摘要:有些河流,不能踏进两次(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被黑“6宗罪”?伊利蒙牛又上热搜!谁在兴风作浪

撰文|蜜姐&编辑|楚琦

最近可能是国内乳业巨头们“水逆”的日子,否则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如何解释一周内3家乳业巨头接连“中枪”,而且被送上热搜。

最开始是飞鹤,紧接着是伊利和蒙牛。

一切源于那篇疯传网络的文章:《深扒蒙年、伊利六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的文章(目前已被删除)。

大部分蜜友可能看过了,该文核心如题,细数伊利和蒙牛的“六宗罪”,劲爆的结论是:蒙牛伊利控制国家乳品标准。

到底是怎么回事?伊利和蒙牛真能“只手遮天”吗?

01

撇开控制标准问题不谈,这个蜜姐没能力搞清楚,所以无从谈起。从文章内容本身来说,其实只要稍微有点独立思考能力的蜜友,看到那篇文章时都能会对结论持怀疑态度。因为那是一篇标准的“阴谋论”体文章。

如网友总结的文章提到的“六宗罪”:

1、2005~2008年,在伊利蒙牛的推动下,国家启动“禁鲜令”,低温鲜奶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

2、蒙牛和伊利也和三鹿一样,添加了三聚氰胺。

3、蒙牛伊利利用三聚氰胺事件,降低了奶制品质量。

4、蒙牛爆出质量问题,微博禁止评论。

5、2018年的伊利跨省追捕。

6、蒙牛CEO当众表示:我们总把最好的产品投放到中国香港、新加坡市场。

发现没,上述6宗罪,实际上都无法为控制标准进行佐证,最多只能说明,伊利和蒙牛可能没那么良心,也或许有点背景,公关水平尚需提高、蒙牛CEO的情商也可能需要充值……

相比知名做空机构“杀人鲸”质疑飞鹤“财务造假”列举的几大疑点,有图有真相,有前后数据对比等等论据,攻击伊利和蒙牛的这篇文章则显得略微“低幼”。

通篇文章,全靠暧昧的文字、煽动力强的情绪来带节奏了。

02

说实话,类似带节奏的文章在网上数不胜数,蜜姐也不是来给蒙牛或伊利洗地的。真正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篇文章发出后不久,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马不停蹄地就出来辟谣。

这办事效率,让其他有关部门望尘莫及。

效率非常值得点赞,但内容方面,不知蜜友们是否和我有同感,总感觉怪怪的,有些词汇很刺眼,比如“恶意杜撰、用心险恶,对中国乳业也是极大的伤害和抹黑”……这些词语的风格,咋和那篇文章某些段落的风格如出一辙呢。

蜜姐甚至联想到了去年,曾轰动一时的伊利举报蒙牛“破坏冬奥大局”事件,也是一篇文章引发的争议,伊利和蒙牛深陷舆论漩涡。

彼时因为蒙牛打擦边球北京冬奥会试图强伊利的风头,而被伊利冠上了体育赛事的丑闻,甚至引导读者联想到两国纷争。

无论造谣、辟谣抑或攻击竞对,诛心都是不合适的,还是用事实说话的好。

03

回到伊利和蒙牛,这些年来,两位大佬的股价和市值节节攀升,成为投资者眼中的大白马。但另一方面,对其的争议和质疑似乎也是频频上头条,这也是文初的文章能受到大量关注的根本原因。

比如当年的“三聚氰胺”案,蒙牛和伊利确实也牵涉其中。彼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全国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有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

除了河北三鹿外,还包括:广东雅士利、内蒙古伊利、蒙牛集团、青岛圣元、上海熊猫、山西古城、江西光明乳业英雄牌、宝鸡惠民、多加多乳业、湖南南山等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检出三聚氰胺,被要求立即下架。

比如前段时间的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建言: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维持公平竞争环境。 被质疑“夹带私货”。

今年,大白马也“暴雷”,一季报数据难看,营收下滑,净利润接近腰斩。数据显示,伊利2020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5.44亿元,同比下降10.98%;净利润11.43亿元,同比下降49.78%。

蒙牛方面,今年更似乎颇有点流年不利的味道。2月份才遭遇了代言人肖战的227风波,甚至不得不下架了其相关产品。4月份又背上了罗志祥“多人运动”的锅,受到波及。今年是其冲击千亿销售目标的最后一年,但目前来看,目标或恐要落空了。

对于消费者而言,千亿与否倒是次要的。左右国家标准的争议上,至少目前没有任何公开的证据证据证明任何一方的观点,都在空对空喊话,蜜姐倒是希望在这方面多点过硬的论证。

大家都是希望国产牛奶越做越好,也害怕重蹈三聚氰胺的覆辙,有些河流,真不能踏进两次。

版权声明:本文系闺蜜财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