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宣布将旗下多美滋全部股权转让给雅士利后,3月21日,达能又宣布其进口奶粉品牌新西兰Karricare可瑞康金装系列在中国暂停销售。
今天一早,小参(ID:gzcankao)的朋友圈就被Karicare因假货泛滥而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刷屏了,微信、微博的好友都在讨论奶粉的事情,都是忧心忡忡滴!如果你也看到这个消息,请千万不要转给你的亲朋好友,因为这是一条彻头彻尾的谣言!!!请将正确的消息赶快分享给有需要的人,没有传谣,就没有伤害!
文章宣称消息来自外媒BUSNIESS,说"Karicare正式宣布退出市场,理由只有一个:代理商进了一吨的奶粉结果卖出了十吨的销量。“↓↓↓
小参(ID:gzcankao)第一直觉是很假,跟在澳大利亚做代购的好朋友聊起来,她是悉尼大学的化学博士,她推断那么大的乳业企业不可能因为假货放弃中国市场。
部分英明的网友并没有被忽悠,而是通过搜索引擎输入“Karicare brand bows out of China”找到了这篇文章的源文章,小参(ID:gzcankao)将相关链接分享给澳大利亚的好朋友,她确认跟自媒体和微博上热传的那篇文章是同一篇文章,这是《新西兰先驱报》3月30日见报的报道。
好,我们来好好看看这篇报道都说了啥:
此文章在开头便援引纽迪希亚中国在21日的公告说,该公司决定在中国市场暂停销售可瑞康金装系列。接着,文章援引了中国媒体在几天前的报道,称可瑞康退出中国市场,可能因为2013年的恒天然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后,销量持续下滑。达能官方发言人接受采访的时候强调,将会更专注地发展另外两个品牌:Nutrilion(诺优能)与Aptamil(爱他美)。
该报道有提到灰色渠道交易的问题,但报道称,受肉毒杆菌恐慌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奥克兰出口商的非正式渠道的交易也都很萎靡了。
小参通篇读下来,发现该报道压根就木有提到神马“代理商进了一吨的奶粉结果卖出了十吨的销量”,的内容,那些轻松传到10万+的微信热文或者微博热传的谣言帖,都是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硬编出来传的谣!
纽迪希亚的官方微博在3月21日就已经挂出了消息:“纽迪希亚中国官方进口的新西兰Karicareke可瑞康金装系列在中国暂停销售。”
小参拨打了官方热线以及通过可瑞康官方微博就假货泛滥退市的消息向客服人员求证,客服人员很干脆、很肯定地回应,“那是假新闻!!!通篇报道都没有提到一吨奶粉变十吨的消息,选择退出市场只是公司的一个商业策略的调整,跟产品的质量没有关系。”
谣言的传播路径
根据新闻晨报的报道,上述谣传的根源,来自海外社交网络中文用户。
最晚在30日,上述《新西兰先驱报》的整版报道照片被配以“可瑞康在中国市场进1卖10”的谣言,已经在部分海外社交网络中文用户中流传开来。
当时,已有部分中文用户质疑这条谣言的真实性,但均表示由于看不清报道照片的原文,也不清楚报道该消息的媒体,故无法找到报道原文。而最早将该图片上传到海外社交网络上的网民,也完全没有解释报道的内容,造成了谣言的扩散。
经过一晚上的发酵,30日晚至31日晨,这则谣传从海外社交网络传播到了微博,还被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等大V转发,此后更通过微博和微信渠道,大面积传播开来。
到了中午,钱文忠也发布新的微博,称之前所发布的信息不准确。
达能纽迪希亚公共事务副总监王慧颖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也强调:“可瑞康退出中国市场是正常的商业策略调整。” 至于具体是什么商业策略调整,达能方面并未做详细解释。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认为达能选择让可瑞康退出中国市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可瑞康在华业季开始下滑,主要是诺优能和爱他美替代性强;与恒天然分裂后,目前可瑞康是由其并购的新西兰善腾公司生产,最高时候可瑞康在华销售30亿~40亿,目前大概不到20亿元。
二是,达能几款产品配方有相似,国家食药监总局此前公布《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今后每家乳企不得拥有多于3个系列9种配方的产品。新政后,达能把销售大幅下滑的可瑞康拿掉。
与此同时,宋亮也提出,由于目前市面可瑞康假货太多,甚至有一些假冒伪劣,尽快把市面销售产品陆续退市。
宝宝的口粮怎么办
可瑞康退出中国市场已经是既成事实,原来吃这个奶粉的中国宝宝肿么办?可瑞康官方热线的客服人员表示,他们之前在淘宝上的“蘑菇宝贝”还有部分可瑞康的货量,但目前都已经清完了,他们天猫官方旗舰店全都木有可瑞康的货啦!
可瑞康只是退出了中国市场,在新西兰当地市场仍然有售。但是客服人员提出,新西兰版本的未必适合中国宝宝,由于东西方人的膳食结构有异,中国版的奶粉都是根据中国宝宝的体质调整的,“中国宝宝需要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而欧洲、澳洲的宝宝更多吃的是高蛋白的肉、蛋类。”
所以,假如你们家宝宝还在吃这个品牌的奶粉,要么就是有其他非常可靠的来源能给你供货,但是配方未必适合你们家宝宝;要么就提早部署,逐步转用其他品牌的奶粉。
部分资料据新闻晨报、第一财经日报广州参考编辑: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