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赞臣延续“爱的袋鼠抱”公益传播 呼吁全社会关注早产问题

婴童网

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日”,全球领先的婴幼儿营养品专家美赞臣公司和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联合举办的2018早产儿关爱讲堂上指出,上海的早产出生率高达8%,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管理和家庭护理是家长普遍反映的难题。同期,美赞臣也在社交媒体上同步发起“爱的袋鼠抱”亲子照片分享活动,以公益宣传的方式号召大众一起关注早产问题。

美赞臣延续“爱的袋鼠抱”公益传播 呼吁全社会关注早产问题

当我国人口红利渐行渐远,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生育,生娃也从“家事”变成了“国事”,“做好优生优育,提升人口素质”的工作在我国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中国是早产发生大国,我国早产发生率在7.0%左右[1],每年约有120万早产儿出生。近几年来,随着高龄产妇人数增加,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让我国的早产现象愈发严峻。在一线城市上海,每年出生新生儿20万[2],早产发生率居高不下,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每年收治的早产儿达到3000例之多,将近500例是体重不到1500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尽管上海超早产儿[4]救治水平已经接轨世界发达国家,但越来越多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和超早产儿的降生给优生优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中国的早产问题日趋严峻,给优生优育工作带来挑战

据卫计委统计数据,早产是我国婴儿死亡的首要原因,早产儿中围产儿死亡率较正常足月儿高4-6倍。早产儿脑瘫、慢性肺部疾病、视觉和听觉缺陷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正常足月儿。在早产儿常见疾病中,窒息发生率为13.09%,黄疸发生率更是高达36.44%[5]。早产儿不仅胎龄小、体重轻、器官发育不成熟,更是易发生远期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早产儿的医疗救治和家庭照护不仅会给家长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早产儿的身心健康成长状况也决定了其成年后能否有能力适应社会生活。

针对早产现象,卫计委也相继出台了《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然而,由于目前对早产发生的原因医学界尚无定论,医生仅能建议孕妇注重产检与疾病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和作息规律以预防早产发生。但大部分育龄夫妻对早产的危害没有足够的认识,也缺乏照顾早产儿的专业知识,一旦宝宝提前降生,整个家庭会陷入手忙脚乱的局面。

因此,呼吁全社会提高对早产问题的重视仅靠医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从2015年开始,美赞臣凭借自己在早产儿营养研究领域的科研实力,连续四年以线上互动和线下举办讲座的方式普及“袋鼠式护理法”(简称:袋鼠抱)和早产儿营养管理与家庭照护知识,目前已初见效果。今年,美赞臣还将在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等15个城市举办上百场早产儿关爱讲堂,继续强调早产儿的 “平衡地追赶生长”。而美赞臣一直致力推广普及的袋鼠抱也因其天然、安全、有效等特性被我国权威机构认可,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中明确指出“创造条件开展袋鼠式护理等亲子交流模式,营造最佳生长发育氛围”[6]。

美赞臣早产儿关爱讲堂现场讲解“袋鼠抱”操作步骤

为了让更多父母了解“袋鼠抱”,美赞臣在11月16日至22日期间,在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发起“爱的袋鼠抱”照片征集活动,希望在普及“袋鼠抱”知识的同时,集合更多社会声量,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早产现象。

美赞臣将在多个城市举办早产儿关爱讲堂,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早产问题

一直以来,美赞臣致力于“给孩子一生最好的开始”的企业使命,为孩子们提供不同阶段的营养所需,早产宝宝亦不例外。除了研发生产针对早产宝宝独特营养需求的配方奶粉,美赞臣还联合国际知名的儿科专家,对早产儿的营养需求进行广泛的研究。不仅如此,美赞臣还积极参加了国家卫计委组织的“早产(儿)干预研究计划”,以自身在早产儿营养研究领域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协助相关机构组织实施具体研究和干预计划。

除了学术上的支持,美赞臣也不断利用社交媒体和自身资源,在每年的11月17日“世界早产日”期间推广袋鼠式护理法,启动一系列立体化的公益传播,提升公众对早产现象的关注度。美赞臣将专心以科研为本,尽心践行社会责任,用心关爱每一位中国母婴。

注释:

[1]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政策解读》

http://www.nhfpc.gov.cn/fys/s3586/201703/0816ecd330c04c338c3fd468f1baf29f.shtml

[2]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90157

[3]医学上把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的新生儿认为是极低出生体重儿

[4]医学上一般把胎龄小于28周,出生体重低于1000克的宝宝认定为超早产儿

[5] 全国新生儿协作网—出生新生儿数据库

[6]http://www.moh.gov.cn/fys/s3581/201801/1048948966a44067974a44187c6a8912.shtml

1. 袋鼠式护理法

袋鼠式护理法是由哥伦比亚的雷及马丁尼医师于1981年首度提出。起初是为了应对保温设备不足,希望藉由母亲的体温来维持早产儿的体温稳定。后来,医生们发现此举让早产儿不仅是体温得以维持,许多的临床问题,如:生命征象稳定、体重增加等,都有显著的改善。因而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和研究“袋鼠式护理”并证实了它的临床益处。近年来, “袋鼠式护理法” 正在专业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最佳的新生儿护理和治疗方法,甚至在发达国家相继将其广泛运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在《袋鼠式护理降低低出生体重婴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论文中综合了21项研究的数据,其中包括3042名低出生体重婴儿(出生时少于1500克),结论表明袋鼠式护理的婴儿死亡率、医院获得性感染和体温过低的风险较低;并促进体重增加、身长增长和母乳喂养率。

Conde-Agudelo, A; Díaz-Rossello, JL (23 August 2016). "Kangaroo mother care to redu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8): CD002771.

2. 世界卫生组织对早产儿分类定义

WHO The global action report on preterm birth Born too soon 2012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