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奶酪、鲜奶、酸奶,从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活就在不断接触乳品。但也是因为太贴近生活,乳业的巨浪和暗涌,常常被忽视了。
靠着一盒常温白奶,伊利蒙牛从内蒙走向全国,在相争中成为 " 双雄 "。凭借鲜奶优势,光明、三元等豪强割据一方。为了争夺市场,乳企常常一掷千金,他们的竞争塑造了今天的消费习惯,也塑造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如今,乳业来到了新的转折点——行业从追求 " 量增 " 转为追求 " 价增 ",外加冷链设施和消费水平的发展,乳业结构正在被重塑,原有的分界也被模糊。在各个细分产品赛道上,不同乳企狭路相逢,展开新一轮角逐。
无论是双巨头,还是区域乳企,抑或夹缝中的中小乳企,都已卷入身处乳业新浪潮中。我们试图系统性地观察这波浪潮,看乳企如何竞逐增长、如何塑造消费者新的生活方式。
本篇为乳业研究系列的第三篇。点击阅读系列:
正面交锋 20 年后,伊利蒙牛押注不同的未来;
伊利蒙牛的夹缝间,中小乳企如何生存?
©️真探 AlphaSeeker 原创
作者 | 肖卓
你所在的小区,有无人奶站了吗?
去年以来,「深响」留意到广州部分小区开始出现无人智能奶站,小区居民只需扫码,就能从中取出不同品牌的低温奶产品。根据奶站公众号发布的信息,该奶站和伊利、蒙牛、光明、新希望、香满楼等品牌均有合作,目前已在广州、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拥有超 100 个自营奶站,未来计划继续扩张。
查阅公开资料还会发现,近年来,主打低温奶产品的无人奶站渐成趋势。各大乳企需要一个既能贴近消费者、又能确保 " 低温 " 的渠道,而在合作第三方运营商的同时,乳企也在亲自下场做新渠道布局。
这是 " 低温奶 " 竞争升级的又一个信号。冷链的完善、传统奶站的升级、" 高温杀菌乳 " 的盛行,外加乳企不遗余力的推广,低温奶在消费市场变得越来越易得,而这场名为 " 低温 " 的暗战,已经来到了升级的前夜。
春风里的低温奶
低温奶成为乳业竞争焦点的背后,有着多重行业助推力。
自 2015 年,国内乳制品行业的总体零售额增速从双位数跌至个位数," 量 " 的增长放缓是整体增速放缓的主因。乳业出现结构性变化,进入 " 量增转价增 " 新阶段。
所以我们会看到,作为常温奶巨头,这些年蒙牛伊利将更多力量投入于金典和特仑苏,以单价更高的产品拉动增长。但相比渗透率已经很高的常温奶,低温奶代表的是更有想象空间的蓝海。
常温奶和低温奶增速呈现明显的 " 此消彼长 " 势头。欧睿数据显示,2009 年到 2021 年,低温奶市场规模从 139 亿元升至 414 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 9.52%。除 2020 年外,近几年的市场规模增速均保持在 10% 以上,明显高于常温奶。(欧睿数据预测,常温奶 2018 年到 2024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3.09%)
与此同时,冷链技术的成熟,以及消费者对口感更好的乳制品的需求提升,让低温奶风潮变得顺理成章。
《" 十四五 " 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到,要优化乳品冷链物流服务,加强低温液态奶冷链配送体系建设,同时推动传统奶站改造升级,加强服务社区的低温液态奶宅配仓建设,推广新型末端配送冷藏车等设施设备,发展网格化、高频率配送到家服务,提高低温液态奶末端配送时效性。
三元股份的 2021 年年报也提供了一份凝练的行业趋势总结: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养成,常温奶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受益于冷链体系的有效提升、完善,鲜奶业务的消费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市场布局向低温奶倾斜 "。
边界的模糊
低温奶风潮兴起前,伊利蒙牛,与三元、光明等区域乳企在主力业务上有着明显的分界。
靠着 90 年代引进的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和利乐无菌包装技术,伊利蒙牛成功突破物理距离限制,将 " 北奶 " 销往全国,从此确立了常温奶市场霸主的地位。2021 年上半年,伊利、蒙牛在常温奶市场就占据了高达 67.6% 的市场份额。
但常温奶并未统治乳制品市场。消费者对于口感更好、营养价值更高的巴氏奶依然有需求。巴氏奶新鲜好喝,但保质期短,运输范围有限,要求品牌上游牧场、生产基地与终端市场就近布局,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区域乳企占有优势。
图源:光明乳业官网
阳光乳业的招股书显示,2019 年低温奶市场前三企业分别为光明乳业、三元股份和新乳业,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12%、9% 和 6%。其中,光明乳业聚焦华东地区,三元股份深耕北京及周边地区,新乳业则在西南地区占有优势。
但行业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新变量的出现,悄悄模糊了巨头和诸侯的 " 边界 "。
2020 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新版食品生产许可目录,其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牛奶品类:" 高温杀菌乳 "。这让伊利蒙牛、以及一众区域乳企汇集到了同一个战场。
在以往,低温奶一般指巴氏奶,这类产品用 75 ℃ ~85 ℃进行杀菌,保质期不到一周。" 高温杀菌乳 " 相当于让行业有了一个新物种,品牌可以推出杀菌温度较高,同样需要低温保存,但保质期更长的产品。这类产品在体验上和传统的低温奶相近,但运输和销售的门槛被大大降低。
严格意义上讲," 高温杀菌乳 " 和传统巴氏奶并不相同,但低温奶范畴确实因此被扩大了。" 高温杀菌乳 " 保质期更长,冷链的完善让其运输成本明显降低,无人智能奶站的普及,又将对传统的 " 送奶入户 " 渠道形成冲击。2022 年,送奶入户在低温业务渠道占比中达 27%,而这是部分区域乳企的壁垒所在。
于是,所有的行业变量都在导向一场 " 低温战事 ",一场将各个乳企都卷入的战事。
狭路相逢的巨头和诸侯
尽管在具体的产品标准上有所差异,但各个知名乳企在低温奶赛道上均有布局。
伊利推出了 " 金典低温奶 ",蒙牛有 " 每日鲜语 "、" 现代牧场 " 两个子品牌,光明有优倍鲜牛奶、" 新鲜牧场 ",三元有 " 三元极致 ",新乳业有 " 黄金 24 小时鲜牛乳 "、" 今日鲜奶铺 "。此外,君乐宝悦鲜活、完达山 " 乳此新鲜 "、以及蒙牛和可口可乐的 " 可牛了 ",雀巢今年推出的 "A2 β - 酪蛋白鲜牛奶 ",都是备受市场关注的低温奶产品。
各个乳企对低温奶市场虎视眈眈。蒙牛喊出了 " 每日鲜语向 100 亿规模迈进 " 的目标,伊利提出 " 在 2025 年实现包括在奶粉、奶酪、低温奶等全品类行业第一 "。光明、三元、新乳业等区域豪强,则在加固区域壁垒的同时,扩大鲜奶产品覆盖面。
于上游,蒙牛收购了位于马鞍山的现代牧业,靠 " 每日鲜语 " 向华东市场发起进攻。华东是光明的优势市场,在光明乳业的 2021 年年报,公司提到,为 " 满足低温奶发展需求的目的,公司全速推进奶源基地建设,在安徽、宁夏、黑龙江三省开工建设规模牧场。上述牧场建成后,牛只存栏数将增加约 3.1 万头,将有效提升公司奶源自给能力 "。
于下游,2021 年,以低温奶品类为试点,伊利建设了 OMO 新零售奶站。新乳业则发力整合全域数字化用户,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在新乳业 2021 年年报中,公司还提到要 " 在重点经营城市周边布建牧场 "、" 以重点区域性市场为中心,并向全国辐射 "。
对于消费者来说,低温奶热潮最显著的表现是 " 价格战 "。2020 年,低温奶市场频现 " 第二件 1 元 "、" 买一送一 " 等活动,促销力度之大引发市场关注。各家乳企都想抢先完成市场教育,抢占 " 鲜奶 " 先机。
" 价格战 " 折射的是全国乳企和区域乳企的又一次正面交锋。巨头有增长的压力,区域乳企要守住市场。可以预见的是,各方都必须在奶源、产品、渠道上进一步加码,这场冰柜里的战争将让行业进一步走向集中,乳业也将越来越成为只有大玩家的游戏。
原创内容转载开白可直接在文后留言
进一步了解真探 AlphaSeeker 可移步「菜单栏」
⚠️添加以上微信请备注姓名公司来意